海河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海河是指从市区三岔河口到海河出海口这数十公里干流,广义的海河则是指海河水系,除了干流外还包括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北运河、南运河五大支流。海河水系形成的标志是南运河的形成,东汉末建安年间,即公元三世纪初曹操为运输粮秣军马,于淇水入黄河处筑枋堰,遏淇水改道东流入白沟,迫淇水脱离黄河水系归入海河水系。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为北征乌桓又从参户亭开渠至文安县东,引滹沱河水入泒水,称“平虏渠”。为了运输兵卒、粮草而开白沟、平虏等人工运渠,为了增加人工运渠的水量又沟通了多条河流,连通了河北平原上大部分水道,使今天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包括北运(沽水)、永定(漯水)、大清(泒水)、子牙(滹沱)、南运(清水)等五大河,汇于今天的天津市区后东流入海,形成了最初的海河水系。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凿大运河,把南、北都会(城、镇)联系起来,沟通了南北的通商和文化交流。大业四年(608年)又开凿永济渠,连接白沟和清河,直通涿郡(今北京),从而沟通了海河与黄河两大水系的航运,完善了海河水系的航运功能。直至今天,海河水系基本上是隋炀帝时代形成的格局。金代疏挖永济渠,元明以降运河成为关乎朝廷生存的水上运输线。到了清代,运河更成为中国最发达的水上运输系统。由于定都北京,这时的运河运输,不再仅是供给驻防北方的军队,而是要供给人口日益增长的北京城。
天津城市就是在这种区域环境中形成的。由于天津城市的起源与海河,尤其是与运河运输密切相关,所以城址的选择必然会取决于海河的空间形态以及漕运的方式。
一般认为,天津城始筑于明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由于明朝中央政府决定全部通过运河运输漕粮,因此天津城的城址选定在南、北运河交汇,既靠近海河三岔河口又靠近运河的地方。尽管天津城几乎年年遭受洪水的威胁,防洪排涝却一直是被动应对。历代政府为此所做的工程几乎就是“筑叠道,开引河,建桥立闸并多设涵洞,使洼地积水分流入海,居民藉免水患”
[10]
[9][8]
[7]
[6]
[5]
。
纵观天津的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处处都留下了海河的影子。无论是明代的设卫,还是19世纪60年代的开埠通商,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为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天津因海河而兴起,因海河而辉煌,海河造就了天津城。 2.2 海河影响下的天津文化
文化作为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合,往往是人类对环境的依赖。综合考察天津城市的文化分布,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生态环境的文化痕迹。据《今晚报》报道,天津市文物部门对海河两岸文物进行初步核查,文物遗址达一百多处。这些文化遗迹与海河这一特定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天津独特的文化结构
[11]
。
5
海河水系孕育了天津城市的发展,天津文化无不打上海河的烙印。以天津街道为例,很少有正南正北的走向,外地人到天津往往会因为找不准方位而迷路。这是因为,天津到近代以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逐渐沿海河向东南发展,由于海河是一个半圆形,街道以其为轴心辐辏的结果就必然出现以上的现状。直到今天,天津下大力气整治交通设施,拓宽马路,仍然沿袭这样的自然环境。
海河水系和运河水系交叉在天津,使天津许多文化现象与水有关,如带“沽”的地名最多,所谓“七十二沽”,说明古代的天津与今天的江南水乡相近,无怪乎清代有诗篇称赞当年的西沽“赛西湖”。从天津妈祖信仰来看,也是一种与河、海有关的文化现象。妈祖作为一位航海佑护神能在天津安家落户,不仅与漕运水手和闽浙商人长途泛海来津的经历和信仰有渊源,也与天津河海交汇的自然环境有关系。 2.3 城市人的文化适应
天津城市文化的环境结构还表现在城市人的文化适应上
[12]
。从天津城市人口分
布的密度和人口成分来看,存在明显的文化区别。老城里从1404年建卫开始就是天津聚落人口稠密的中心,这一地区的地名,以“街”、“胡同”、“大院”最具代表性。四合院或三合院是老城中大量被采用的建筑形式。天津开埠以后,城市规模沿海河西岸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展,尤其是租界地建立以后,形成一个新的居住区。人口密度小于城里,建筑多为西洋风格,地名以“路”、“道”、“里”、“楼”最具代表性。典型的是现在“五大道”租界文化居住区。1949年以后,城市进一步扩展,随着城市居民生活的提高,在周边地区修建许多职工居住区域,改变城内拥挤的居住条件,一般称之为“新村”,如“丁字沽新村”、“唐口新村”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天津平房改造工程的基本完成,人们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在全市形成许多集居住、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居民小区,称之为“小区”、“花园”、“广场”等,进一步提高了天津城市居住文化的层次。
天津作为一个商业城市,市民文化是其主流。在城市市民中,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称之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传统以来的盐商文化,近代以来的寓公文化均可以称之为上层文化。而漕粮运军、煮盐灶户、小本商贩、作坊工人等则代表了下层文化。正是由于天津市民文化的这种职业层次结构,以至于从清末以来形成一句老话,这就是“北门贵,南门贱,东门富,西门贫”。
从天津饮食文化的变化来看也具有明显的环境特征。历史上天津民间小吃最出名,如煎饼果子、老豆腐、浆子、烧饼、锅巴菜等至今仍是天津人最普通的早点内容。天津所以会出现这些形式简单,又容易充饥的食品,与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
6
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据史料记载,17至19世纪天津发生的水灾就分别是24、31和52次。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这71年间,有明确的水灾记录就有68年。如此频繁的水灾造成大量的灾民流入,他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简便实用的大众饮食。就是号称“天津三绝”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当年也是劳动平民的大众食品。久之,则成为天津一种饮食风俗,体现天津文化的大众化。多水的特点,造成天津多涝的自然环境,天津人要不断与水打交道,水不仅给他们带来恩惠,也给他们带来灾难,这就是生态环境给天津文化带来的复杂的矛盾形态。
3 天津城市文化特色对海河开发的影响 3.1 海河综合开发现状
图5 海河综合开发示意图
(图片来源http://www.tj.xinhuanet.com/2006-08/16/xin_150803161231062156838.jpg)
截至2010年12月,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已完成的项目包括3.1.1 堤岸改造工程
[13]
(见图5):
作为天津市海河综合开发重点基础建设项目的海河堤岸工程已顺利完成。错落有致的亲水堤岸,动静结合的亲水岸线,“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亲水景观,与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建设交相辉映,充满韵律,构筑起了与天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媲美的滨河亲水景观,为发展海河经济搭建了良好平台。同时满足行洪、排涝要求。海河堤岸景观的魅力吸引无数游人纷至沓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观光游览的好去处,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见图6)。
7
图6 海河堤岸改造工程 图7 运营中的海河游船
(图片来源http://www.022net.com/2009/9-1/493628113056556.html
http://www.tj.xinhuanet.com/2006-08/16/xin_150803161231062156838.jpg)
3.1.2 通航工程
随着海河上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结束,海河文化旅游业也将快速发展。目前,海河上共有各类游船20余艘,有6个游船码头。据了解,按照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在2010年,打通了从海河直达渤海湾的水上旅游线路。在不久的未来,游客从海河乘坐游船就可以直接入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一路欣赏海河两岸的美景(见图7)。 3.1.3 桥梁工程
目前天津海河干流造型各异、类型齐全的各种桥梁构成了一条靓丽的城市风景线,也是天津成为“桥梁博物馆”。已建好或修复的桥梁包括:慈海桥、新三条石桥、狮子林桥、金汤桥、进步桥、北安桥、大沽桥、解放桥、赤峰桥、保定桥、光明桥、蚌埠桥、大光明桥、奉化桥、光华桥、富民桥、塘沽海河大桥、丹拉高速滨海大桥、海河开启桥等。
3.1.4 灯光夜景工程
2010年9月天津市启动海河沿线改造工程,按照“建筑组群风格有主题,夜景灯光连续无断点”的原则,在金刚桥至大光明桥段5.8公里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延伸和补充,形成了16个节点,其中包括12个建设项目和10个外形改造项目,累计工程量120多万平方米。目前,整体改造工程基本完工。 3.2 天津文化特色在海河开发中的体现
据天津市发展海河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海河的“文化魂”体现在三个方面
[14]
。一是,建设新的文化设施,延续天津文化名城的历史,满足人们日益
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对历史文化遗存和风貌建筑保护性挖掘开发。天津是我国最早跨入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华洋杂处。保护性开发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留存城市记忆,提升天津城市的文化品位。三是,在海河堤岸建设了文化雕塑,
8
再现津城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3.2.1 十大文化设施延续津城历史
按照规划,海河区域将采取创新开发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投资,建设10个大型文化设施。包括:美术学院美术馆、近代工业博物馆、新文化中心、海河图书大厦、城建展览馆、小白楼音乐厅、天津少儿艺术活动中心、在天钢地区建设的“钢铁博物馆”、在金融广场建设的“海河歌剧院”、在水上运动世界(又名天津湾)建设的“群众体育馆”。这些新的文化设施将与商贸设施相配套,最终为发展天津经济服务。 3.2.2 历史风貌建筑体现文化脉络
挖掘和保护性开发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风貌建筑,是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中的重要任务。海河区域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和风貌建筑,包括漕运文化、名人故居、异国建筑和全国仅有的开启式钢结构桥梁——金汤桥等。像代表漕运和天津地域文化的三岔河口和通庆里;代表近代外来文化的奥匈领事馆、袁氏宅邸、解放桥、金汤桥;代表现代文化的李叔同、梁启超、严复、华士奎、曹禺等文化名人故居。特别是像意式风貌别墅式建筑群落,在当今意大利本土也是不多见了。
保护性开发这笔天津的历史遗产,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挖掘天津的旅游资源,创建天津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地,提高天津服务业的比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对意式风貌区、奥式风貌区、解放北路风貌区和解放南路风貌区4个风貌区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已经完成了玉皇阁、奥匈领事馆、袁氏宅邸、冯国璋旧居的保护性整修;完成了金汤桥原结构、原功能的保护性抬升改造,恢复其平转式开启功能,同时在金汤桥两头新建了跨下沉路的玻璃引桥。解放桥正在改造整修之中,整修完成后也将恢复开启的功能。在规划整修的4个风貌区中,新建了一批与其风格相同的服务设施。
3.2.3 意式风貌区和莱茵小镇是风貌建筑整修重点
据调查,海河范围内共有风貌建筑440栋,已挂牌保护的风貌建筑112栋。其中意式风貌区(图8)和解放南路莱茵小镇(图9)保护性整修是实施改造的重点。
意式风貌建筑区整修分两期进行,一期计划整修50栋风貌建筑,新建31栋小洋楼,总计81栋建筑,总面积15.8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