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一.P1世界市场行情的定义:行情是指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以市场表现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二.行情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 P3研究对象
一经济行情:国家和地区的再生产过程。 二商品市场行情:个别部门的再生产过程,具体商品部门的再生产过程。
2. P4任务 行情分析 行情预测 三.行情研究的意义
1.扩大出口2.提高外贸经济效益3.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4.正确制定和实施外贸发展战略和策略
四.行情波动的一般特征
1.经常变化,动荡不定 2、错综复杂,发展不平衡 3.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五.行情波动的形态和类型 1.形态
(1)交替扩张和收缩(2)在每年固定月份或季节出现上升或下降(3)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上升,下降或持平(4)在短期内波动频繁 2.类型
(1)周期性波动(2)季节性波动(3)长期趋势(4)不规则与随机波动 六.非周期因素与行情波动
1.季节因素与行情波动2.长期因素与行情波动3.偶然因素与行情波动 七.周期因素与行情波动
周期因素是影响行情波动的最大因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形成
19世纪40年代:萌芽;50年代:发展;60年代:理论形成 二.经济周期的产生和运转
1.经济周期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而产生的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原理 1.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①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不协调 2生产相对过剩:生产无限扩大,消费有效增长。 3个
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 2.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3.经济周期的阶段性:衰退→萧条→复苏→繁荣 4.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 第三章 战后经济周期
一.战后西方经济发展概况
1.战争结束到五十年代中期:恢复和重建时期
2.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高增长阶段 西方经济的黄金时代
3.七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经济滞涨阶段(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低经济增长率) 4.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末期:动荡和调整阶段 5.21世纪前十年
二.战后西方经济危机概况 P36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周期性危机经常发生
1
三.战后西方经济周期的特点 1.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2.危机比较温和,冲击性减弱 3.同期性减少
4.复苏时间长,回升乏力
5.失业率和通胀率同高(滞涨) 6.周期形态发生变化 7危机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危机→不投资→产品少→价格高→通胀 危机:放松银根(低利率,降低准备金率) 四.战后周期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1.战争后遗症和国民经济军事化 2.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经济的稳定性越差,危机更频繁,波动幅度小;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企业生存几率大大增加,投资收益高) 3.西方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①工农业结构的变化
②工业内部结构变化(传统,新兴工业) ③服务业结构(比例占GDP最高) 4.国家干预经济
战前:市场自我调节
战后:看不见的手(有限);政府看得见的手(积极干预经济) 干预手段:①国有部门
②社会福利支出(安抚最底层;可以安定社会环境,也可刺激需求) ③国家购买
④财政手段(财政部)和金融手段(央行) 财政政策:减税,刺激经济 金融手段:·贴现率:贴现率大于再贴现率 ·法定准备金
·公开市场活动:有价证劵的买进,卖出 第四章 商业循环理论简介 资产阶级:商业循环理论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
不同之处:①研究方法不一样 ②得出问题的根源不同
③解决问题方法不同(马克思认为基本矛盾存在,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可消灭经济周期;而资产阶级则认为可以根据不同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 一.商业循环理论的演变
1.古典经济学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否定商业循环 2.新古典经济学时代(19世纪初—20世纪中):承认商业循环,百花齐放的年代 3.凯恩斯时代:《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 4.后凯恩斯时代:滞涨
二.凯恩斯以前的商业循环理论 1.萨伊的理论
(1)生产要素和分配的三种收入
2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 三种收入:工资、利润、租金 (2)萨伊定律
中心思想: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
①在任何社会,从事生产的人越多,生产的产品越多,就卖得越多。 ②一个企业获得成功,可以带动其他企业也获得成功。
③进口无害论: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不会损害本国产业和生产。 ④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
2.气象论:日斑论(商业循环是由太阳黑子造成的:气象异常→农业欠收→经济波动)
金星论
3.消费不足论 ①西斯蒙第(认为没钱花,资金不足。原因:·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失业率高,收入低。·老板贪心,忙于扩充生产,暂用消费资金。·大企业吞并小企业,不要老弱病残,失业率高) ②马尔萨斯(·有钱人不够钱用:高档品卖不出。·穷人越来越穷:低档品卖不出。认为应提高富人的收入,减少穷人的人口。)
③霍布森(国民收入贫富悬殊:富人储蓄过度,穷人没钱可花→消费不足) 4.创新论 熊彼特
创新的不连续性是经济盛衰交替的基础。
创新是发明的后续行为,跟发明无关。创新范围大于发明范围。
五种常见的创新行为:①引入新产品 ②采用新技术 ③开拓新市场 ④带头采取新的组织形
式 ⑤控制新的材料来源
创新成为商业循环的原因:
创新→经济发展的原因:创新活很活跃→带动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创新→商业循环:创新的不连续性→投资减少→经济衰退→循环
创新的不连续性的原因:创新有风险;创新的回报随着创新的持续越来越少。 5.心理论
三.凯恩斯商业循环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否定传统失业理论,提出非自愿失业理论
②否定萨伊定律。认为不可能自动达均衡,要有外力。 ③投资不取决于储蓄
拉慢经济发展速度,提倡挪用未来的钱。 ④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⑤只有实行国家干预,才能提高有效需求,从而达到充分就业。 2.三大心理规律
①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每增加的资金里花费掉多少
②资本边际效率降低:新增加的投资所可能带来的回报(比例) ③灵活偏好偏高(现金,股票,基金,定期存款,国债)
越来越多的资产以灵活性好的形式保留,不愿意变成房,设备。投资意愿减少。 生活资料市场 生产资产市场 边际消费倾向偏低 资本边际效率偏低 ↓ ↓ 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需求不足
3
↓
有效需求不足 ↓
充分就业无法实现 3.危机爆发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4.应对思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
经济不景气:政府扩大开支,带头增加投资,增加市场购买,减税,降低利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
经济过热:政府收缩开支,加税,提高利率,降低货币供应量。 四.凯恩斯以后的商业循环理论 1.货币学派
弗里德曼:赞成国家干预,但反对干预范围,力度要调整,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货币信用领域。
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②收入指数化 ③浮动汇率
④负所得税:社会福利的一种 2.供给学派
①恢复萨伊定律
②降低税率是刺激供给,刺激经济的最有效手段 ③放松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
④降低政府支出增长速度,争取预算平衡 ⑤实施限制性货币政策,恢复金本位制
第五章 指标体系 一.有关概念
1.指标体系:指一系列相互联系指标所构成的总体,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量与质的变化。 2.领先指标:指有关在总体经济活动变化前先行变动的指标。 3.同步指标:指有关与总体经济活动同时变动的指标。
4.落后指标:指有关在总体经济活动变化后才开始变动的指标。 二.指标体系的作用
指标体系可以说明经济活动上升或下降的情况,过去的情况以及变化的形式,并可以预测未来。 三.资料 1.资料的范围
①综合性资料/背景资料:人口,土地面积,气候条件,社会制度 ②经济指标性资料: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就业率 ③国际贸易资料:哪些国家是主要出口国,所占的比例 ④金融货币资料:汇率,利率,通胀率,信贷规模 ⑤商品市场资料:用于商品市场行情研究 2.资料的搜集
4
(1)案头搜集法(通过查阅出版物,报纸,杂志,书籍等) ①统计性刊物 ②文献性刊物
(2)实地搜集法:得到第一手资料。
①当面访问(最有效的方法,但受约束很多) ②电话访问 ③信函访问 ④市场观察 (3)购买法(中国不常用) 3.资料的加工
(1)资料的鉴别(代表性,可靠性,一致性,时间性) (2)资料的整理(统一化,序列化,图形化) 第六章 国民生产与国民收入 计划经济——物质生产领域 市场经济——所有经济领域 ①生产要素论 ②三面等值原则
生产=收入=支出 (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值=国民支出总值)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1.定义: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2.统计价格 (1)市场价格
①现行价格(货币GNP):包括货币币值变动因素 ②不变价格(实际GNP):选准基期,剔除币值变动因素,更有比较性。 (2)要素成本价格 3.GNP的构成
①生产法(部门法,增加值法)
GNP=A+B+C+D……(A为A部门创造的财富) ②收入法(成本法)
GNP=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间接税+折旧 ③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GNP=Cp(个人消费)+Ib(私人国内投资总额)+G(政府支出)+Xn(净出口)=C(消费)+I(投资)=Eput(私人花出去)+Egut(政府花出去) 4.GNP的作用
①进行国家间的比较,反映经济实力 ②分析国内经济
部门构成分析,收入构成分析,支出构成分析 ③判断经济衰退:GNP是否两个季度连续下降 5.使用GNP要注意的问题 ①不同的统计口径
②货币GNP和实际GNP(不存在币值含金量的问题,才可用来计算增长速度) ③年度数据(经济总量,反映增长速度)和季度数据(行情分析) ④自身固有缺陷
二.国民生产净值(NNP) NNP=GNP—折旧
三.国民生产总值(GDP) GDP=GNP—国外要素净收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