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_非常好(5)

2025-07-07

按定义作也会错呢?老师,其实我也觉得这个定义好象有点问题,为什么课本上的定义不说明点不能在直线上这一点呢,我也是记住了你说的注意点才知道是选D的,当她说要来问的时候,我就想:再听一遍可能心里会踏实些,所以就跟着来了。 案例反思 1、教材对抛物线的定义虽说没有强调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但从实例的引入中,从直观上还是指出了的,更何况,又作了强调,问题的出现,仅仅是学生记忆的错陷?或者是学生的一种简单的失误造成的吗?从教学实例中可发现:课题的引入仅仅是教者的一厢情愿,由于学生认知层次的差别,无法达成应有的学习效果。

2、学生B显然是班上基础比较扎实的一位,牢记定义,并记住老师讲的要点,但B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并不“踏实” ,还处于一种较肤浅的认识,对难度大一点的题,还是不能较好的解决,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给出定义过于唐突,缺少实验、探讨所至。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新概念强制性地注入学生脑中,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性,因而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个定义而未能内化这个新知识,无法达到有意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3、从学生B对定义理解的“不踏实”,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们的知识是教师强加给他的,不是自己主动探索与建构的。

4、从问题结论的不确定性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直观发现动点变化的情况,更难以理解结论产生的原因,即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或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仅仅只能记住教师所讲的结论,没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总之,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存在着它的缺陷。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构建中的作用。从而引发我们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探讨。

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是历史上前人已建构好了的,但对他们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应从其强调创设问题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的工作是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辅助、观察猜想、揭示规律等一系列过程,侧重于学生的探索、分析与思考,侧重于过程的探究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数学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强调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获,都有提高,努力实现“个性化”、“个别化”与“集体化”的最优组合,使教学活动充满创新性。而对教师而言,则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

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_非常好(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18种会导致流产和孩子变傻的食物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