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的兴趣,使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种默契?能不能在古典与流行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为此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 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于细微处做文章——“用细节描写人物” 语文组:xx
一、案例背景
“用细节描写人物”是新教材中一个表达单元的写作要求,训练要求是能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描写人物。
二、案例设计
通过认知、理解、运用、提高、拓展这样一个流程来训练学会选
择、运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描写与表现人物。
1、流程图:
认知—— 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与作用 ↓ ↓
理解—— 结合《祝福》分析细节描写 ↓ ↓
运用—— 口头描述班中某位同学特征 ↓ ↓ 提高—— 书面描述淑女与粗汉的吃相 ↓ ↓ 拓展—— 积累“吃相百态”精彩片段 2、思路分析:
(1)有关导入。如果直接由细节描写的含义引出,恐怕比较枯燥,
不感兴趣。如果从学过的小说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入手,未尝不可,但是缺乏新意。后来我想到了漫画,它以一种简单的线条来表达主题,在某些方面与文学是相通的。于是我采用了都熟知的张乐平画的三毛,
眼睛鼻子都没有,但头上有三根毛,就通过这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由此引出本堂课的内容“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2)对细节描写含义的理解,比较简单,关键是如何理解它的作用。于是,我选了小说《祝福》中一段有关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故意略去几处有关的细节描写,让产生疑问,并且用比较的方法让体会到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本堂课的主题——于细微处做文章。为了让更好的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也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我在这里还举了一个例子,钱钟书在《围城》里形容李梅亭大白眼睛时说“像剥掉壳的煮熟的鸡蛋”,都乐了,觉得非常形象生动,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3)接下来是口头,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描述班中某位同学,其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细节描写,最后让同学猜猜描述的是谁。分组讨论气氛活跃,连平时较腼腆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因为描述竞猜的都是朝夕相伴的同学,所以的热情很高。
(4)再接下来由口头描述进入书面描写。因为考虑到时间关系,事先布置回家作业:用细节描写“吃相百态”的片段,主要用细节描写淑女与粗汉的吃相。课堂上,我选择了几个写的比较有特点和典型的片段让主动交流,并且帮助同学修改润色,积极参与,气氛更活跃了。 三、后记
首先,整堂课按照认知、理解、运用、提高、拓展的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课内到课外,既忠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
其次,这节课的内容从的生活实际出发,写作片段,很有兴趣。课堂上,我选择的这几个写的比较有特点的交流,气氛更活跃了。此外,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也使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最后,从这堂课堂的实践中,我得出写作指导课也能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这要求应该以为主体,重视的参与,并且活用形式,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
生命教育
xx
案例背景
都说现在的孩子很辛苦,的确,他们置身于“书山题海”,疲于应付,没有了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的时间;他们穿梭于教室与书房之间,没有了放飞离弦的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童年的快乐与幸福,却是生命的沉重与疲惫。他们的情感与知识分裂,知识没有给予他们热情,反而让他们愈加冷漠,人性远逝。
因而平时在孩子们诉说苦恼,倾吐心声的作文里,我经常能看到“累”与“烦”,还有偶尔出现的“生活没意思”;平时在孩子们滞留过的草地上,我也经常能发现被剪断昆虫的翅膀,生命垂危的小动物;平时在教育过程中我还经常会看到孩子面对同学善意的批评时,眼中的仇恨与不满。2006年1月温州第七中学一位初中女学生发生投湖自尽事件,事后,我查找到的资料让人胆战心惊: 一组惊人的数据
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会议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天自杀的人数约500人,每年死于自杀的有25万至27万人,还有200万人自杀没有成功。而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人最大的死亡原因不是艾滋病,不是车祸,而是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案例描述
“生命教育”的编制
生命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希望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从而认识生命的价值。2006年1月——2006年4月在查找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结合相关课文编制了一个“生命教育系列”。 时间
单元
文章篇目 单元目的
第一阶段我最重要 《我很重要》《紫藤萝瀑布》《名人传》《论语》《孟子》《亲爱的爸爸妈妈》《老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猫》《热爱生命》?? 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阶段我最负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伟大的悲剧》《我与地坛》《登上地球之巅》《丑小鸭》《真正的英雄》《过零丁洋》《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己亥杂诗》《陈涉世家》《出师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教育青少年学会承担自己生命所肩负的责任;
第三阶段我最坚强《走一步,在走一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荒岛余生》 《水调歌头》《行路难》《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敬业与乐业》??
培养青少年学会战胜内心怯弱和对逆境恐惧的能力; 在“生命教育”中进行“个性化阅读评价”的实践操作
“个性化阅读评价”是指以实现师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基本定位为——自主阅读,平等合作,发展个性,着力在目标,方式,过程等方面实现个性化,把展现个性魅力的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实现发展。
案例反思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对于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能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说而已,这既不利于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也不利于其他学生的信息共享和再创造。让学生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况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真正的自主阅读将更多地表现为自己作批注,而不是口头交流。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生命意识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重构生命意识
关于课堂评价的案例
xx
是否能对学生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关乎课堂教学的成败。 对于学生认真思考得来的认识,无论对错,教师都应该用亲切的表情、语言、动作等给学生以鼓励。我曾听过有位老师的课,学生无论怎么回答问题,他都面无表情的说一个字:“坐。”有的老师甚至在学生答错问题的时候,给学生一个白眼。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老师都做不到“尊重”二字,还怎么要求学生做到尊重呢!
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对,那教师就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学生的思路偏了,还是我们的提问方式有问题?只有找准症结所在,才能给出恰当的评价与引导,使学生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提高。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动脑子脱口而出,这个时候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而不是简单放过或批评了事。
在讲《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时,我问:“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有个学生回答:“有的时候讨厌是没有原因的,看着就烦。”如果这个时候让她坐下,那么其他学生就会觉得原来这样回答就行啊,课堂提问还怎么继续呢?于是我接着说:“你说的有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同性相斥,两个人的磁场不相吸,难免见面烦。但是从语文的角度呢?文学作品中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的描写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表现人物性格。”我接着问:“那焦母是什么性格,兰芝是什么性格?”这个问题是之前分析过的,他很快的答了出来。我说:“那刚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