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2)学生在诵读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学生在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道德修养得到完善,他们以圣贤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诵读提高了语文素养,学生熟读了大量经典,识字量已经超出了新课标识字量,学生诵读的水平得到提高,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一篇篇习作,因经典诵读而内涵丰富。
我们可喜的看到诵读促进校园更加和谐,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提升,心灵更加阳光,生活更加多彩。学生在课堂、作文时常常妙语连珠,引经据典。国学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对子学生能够信口拈来,学生自创诗歌朗诵会语出惊人,图文并茂的国学手抄报等无不展示了校本诵读带来的喜人成果。
如学生徐文轩写的文章《会发光的郭夫子》中,引用了大量古诗词:
早在公元前289年,中国《孟子》一书中便记载:“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代,《国策》中便记载:“先生坐,何至于此。”此中的“先生”亦是指有德行的长辈,第一个开始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后来,老师被人们称为夫子,再到现在,我们便用白话文叫作老师。可见,中国历代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之高,对教授文化者的尊敬程度之高,单单一个敬仰甚至不足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情,此之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矣!
历代,师生之情堪比父子,古语有之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更是将此美德一直延传至今,从未断绝。从孔夫子授学到人民教师授课,伴随的,是“程门立雪”“汉武帝敬师”这种让人在鹅毛大雪中温情的故事。我们很幸运。在初中踏入三分之一征途的时候,便得到了郭夫子授学的机会。
2.促进了教师发展
自课题确定以来,在全校教师队伍中有了诵读经典的愿望。教师在诵读中,改变了自我,获取智慧,丰厚底蕴,读出了人生色彩,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还引用其中内容来勉励自己,实现教师师德的提升。例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指出孔子用文献、实践、忠诚、信誉四种内容教育学生。传统教育也不是培养书呆子,学以致用、实践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育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很好的教学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一个人修身、学习、工作的正确态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明身教的重要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是做人应当遵守的准则。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我校的全体教师。
2012年12月,实验教师刘丽梅的《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获得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论文、课件大赛一等奖,郭英的《新三字经》教学设计获得第五届全国当代基础教育系统(全科)论文大赛二等奖,陈英的《从军行》教学设计第五届全国当代基础教育系统(全科)论文大赛二等奖,金林青的古诗教学《望岳》说课稿获得第五届全国当代基础教育系统(全科)论文大赛二等奖,余敏的《古诗词诵读,从这里开始》获得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论文、课件大赛二等奖。张刘莉的《卖油翁》教学设计获得全国课程标准《语文》“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录像课”评选三等奖。林玉梅的“从《两小儿辨日》谈小学文言文教学”获得全国课程标准《语文》“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录像课”评选二等奖。尧卓玉的《我读中国古典婉约词有感》获得2012年全国教育系统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邓凤昆的《在强化古代诗歌的诵读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研究》获得《现代教育教学研究》杂志刊用评选一等奖。
3.促进了学校发展 (1)推动了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校本课程建设。国学教育的实践,促进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方面迈出了重要步骤,课题组努力在现有办学模式的条件下,积极调整思路,解放思想,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时调整课程结构,积累了很多难得的实践经验。
(2)丰富了校园文化
“书声琅琅,文墨溢香”的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与书为友,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因此,学校加大投入,从优化环境做起,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如以国学为主题的文化墙裙,以古代名人名画、格言警句为主要内容的励志走廊等,时刻进入学生视野,浸润学生心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启迪了智慧,更活化了校园生活,多种活动在校园荟萃,经典诗文在校园交流,使整个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增加了一种动感、一份底蕴。这种交融在一起的“阳春白雪”般校园生活对每一个学生乃至教师时刻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熏陶、润泽,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校园生活的引力。
(3) 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学校浓郁的国学校园氛围,丰富的国学诵读、教育、比赛活动,营造了以国学为精神内涵的文化土壤,校园充满了翰墨书香,充分彰显了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了校园品味。
四、存在的问题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窥一斑,我们教师文化底蕴不够,领悟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尽管在在国学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上做了一些探索,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是在时代性上不够突出,校本特色上还需下功夫。
(三)本课题的研究绝非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而是需要通过课程实施的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化才能见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