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即2012年3月―2013年3月,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3月)
(1)阅读文献,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审视、分析研究的思路。(2)总结学校已有的经验,确定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3)成立课题组,建立相关制度,培训主研教师,为课题实施提供各方面保障。
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2月)
在课题组的组织领导下,分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设置教学课程。与教务处配合,利用地方课程在1-7年级各开设1节“国学课”,把国学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保证课时、教材、师资、检查、考核落实。
经典诵读节期间,开展国学经典课例研讨活动。如以下两节课例供全校教师观摩与研讨,分别是该校的肖光英老师执教的《三字经》选段与艾霞老师执教的《走进宋词》。肖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流利”这两个方面,通过不同的形式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肖老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在家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艾霞老师执教的《走进宋词》,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向学生介绍宋词的基本简介,让学生对宋词有基本的认识;第二部分是是本课的重点——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宋词的特点,同时艾老师还让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快乐之处。
课例展示结束后,国学教学教师交流研究,围绕“如何开展经典诵读”、“如何结合经典诵读达到快速识字的目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2)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与教科室配合,开设了国学选修课,结合学校发展目标,组织教师开发国学经典教育校本教材。
(3)打造国学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与学校行政配合,营造国学教育环境:如,国学墙裙文化,国学主题专栏,国学铃声音乐等。
(4)探索国学特色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形成活动特色:如,读书活动,国学诵读比赛,故事演讲,文化书签制作比赛,配乐国学表演等。
第三个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3年2-3月)
(1)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提炼展示深化研究成果。
(3)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参加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验收。
(4)固化成功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形成学校国学教育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形成了国学的学校教育基本途径,并通过国学教育,收到了以文化人的初步效果。
(一)国学教育的四种校本途径
1.以课堂为主阵地,形成国学六步课堂教学法
自课题立项以来,积极探寻国学教育的实施途径。学校教务处在每周的课排表中单列出一节国学课,作为国学教育的基本课时和主要阵地,以《国学启蒙》为教材,组织语文教师实施国学课堂教学。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的设计、研讨、完善,实践、反思、总结,初步探索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校本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即:故事激趣─初读经典─理解经典─背诵经典─情境表演─模仿创作。(附《国学启蒙》教材教案及反思)
2.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形成国学系列校本教材
学校根据学生特长发展需要开设了选修课,每周五下午两节课为学生选修课时间,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以走班制的形式,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目标。在已有的选修课课程
中,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为适应选修课程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语言积累的需要,节选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家诗》、《唐诗宋词》等古典经典著作中的部分内容,编辑了一套适合本校小学1至6年级的国学教材,教材分年级编写,每个年级一册。内容上教材的独具匠心之处是还融入了自贡历史和自贡特色的相关知识。经典浸润孩子们心灵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家乡的古老历史和现代美丽。这套教材在实践中得到改进,不断的实现完善,按照分年级分册编辑成书,在国学经典诵读课上推广。(附国学诵读校本教材)
3.以国学文化为特色,营造国学熏陶的环境文化
在校园走廊上、过道、墙壁上张贴国学经典文字,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为主要内容,图文并茂,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各个班级中张贴孔子、孟子、齐白石等名人画像,处处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整个校园里充满了国学教育的气息,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让学生听懂了圣人的召唤;一块块含笑的宣传牌,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一面面温馨的墙壁,仿佛一阵阵清风陶冶着师生的心灵;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经典育人就是这样“润物无声”的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发生了质的升华……
学校把上下课铃音设置成为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跟着铃声诵读,诵读内容一月换一次。一节课的铃声有预备铃、上课铃和下课铃,每次响铃学生就跟着诵读一次,一天下来学生就跟着诵读了20余次。
4.以国学诵读为主要形式,形成校园特色文化活动
(1)诵读。开展“一日五诵”的活动。即早晨自由诵读国学诗文,课前跟着铃音齐声美读古诗文,大课间集体诵国学名句,中午静心默读20分钟,晚上亲子共读半小时。现在,早晨、中午一到校就能听到学生琅琅的经典诵读声,诵读经典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赛读。我们把国学诵读融入到学校“诵读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中。以年级组为参赛单位,每个年级编排一个国学经典诵读节目,参加学校举办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一二年级节选《三字经》、《弟子规》为内容,三四年级以《唐诗宋词》为内容,用古诗新唱的形式展现。五六年级以国学经典故事《花木兰》等为题材的课本剧表演。为使活动
有效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我们每年3、4月份都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竞赛。竞赛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喜爱和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扩大经典诗文的诵读量,更好地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
国学朗诵比赛,学生的体会颇多:
陈辰:读国学,背国学,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事不再鲁莽;读国学,背国学,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的真谛,不再彷徨;读国学,背国学,使我脱胎换骨,成就另一个真正的自我。
(3)舞诵、唱读。音乐课上让学生学唱配乐诗词,使原本生疏拗口的诗词在我们的学生口中优美起来、亲近起来,更增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向往。2012年9月学校舞蹈队自创的《诫子新歌》获得了省艺术大赛(舞蹈类)二等奖,并被省电视台邀请参加国庆晚会录制。一年级自创的《新三字经》获得了自贡市艺术大赛(诵读类)一等奖。
(4)口手结合,学以致用
书写经典。开展书写经典比赛的活动。具体做法是:分班级开展进行书写比赛,由班级推荐作品参加年级组比赛,再由年级组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学校比赛,并评出一二三等奖。(附活动方案及照片)
书签制作。我们把国学诵读与美术、手工等课程结合开展活动。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开展自己设计制作图文兼美的诗文书签、名言贺卡等活动。在此活动中,各班选3名学生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现场制作书签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附活动方案及照片)
自办手抄报。组织三四年级开展手抄报比赛。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期手抄报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办成手抄报,学校评出优秀手抄报,并给予表彰奖励。这些评比、展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诵读热情。(附活动方案及照片)
国学游戏。我们把国学融入学生的课间游戏活动中,如学生钻城门游戏、跳皮筋、跳格子时一边玩一边说唱三字经、弟子规,在轻松的活动中诵读经典。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朗诵的国文,由浅入深:一年级朗读《三字经》,而五年级朗读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配合着,字里行间透射出的激昂语调,孩子们有节奏挥舞着手势,场面非常壮观。
(二)国学教育的文化熏陶
我校《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凸现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探索国学“以文化育情,以文化育趣,以文化育才,以文化育人”之路,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促进了学生成长
(1)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
通过古诗的诵读积累活动,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学生通过阅读古诗,不仅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腹有诗书气自华”,学风好,品行正,有孝心,懂谦让。
如二年级2班郭嘉一在学习了《弟子规》时,这样说:“我读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句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知道了不能随便拿人财物。“
又如三年级2班丁玥祺的家长这样说:“以前孩子有顶撞外婆的不良习惯,但自从我和她一起念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句子。她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孝亲敬长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逐渐地改正了顶撞外婆的坏习惯,主动向正确美好的行为举止靠拢。“
孩子们学了《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之后明白了:年轻时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这样,等到老的时候,又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有的家长还打电话告诉老师,他的女儿自从诵读经典以后,人也变了。每天晚上都要父母和她一起读书,有时还主动帮父母、长辈捶背揉肩,有时帮奶奶洗脚、做家务,懂得孝敬长辈,和邻里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了。因为她读懂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从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