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校史馆布展大纲8.11(2)

2025-11-20

第二、三单元: 建校初期 艰苦创业(1953-1978)

河南省交通学院的前身,是“河南省交通厅干部训练班”,于1953年6月在当时河南省会开封市创办。干训班成立时,由省交通厅配备教职工14名。交通厅人事科长赵洪亮兼任主任,葛宏申任副主任。当时专职教师仅有卢绍勋一人。却在短短的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共举办了四期干训班,为交通系统培训在职干部346人。

1955年11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发出(1955)交人字第207号通知,决定将干训班改为“河南省交通运输干部学校”。交通厅副厅长张瑞德兼任校长,吕学仁为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1956年9月20日,遵照省交通厅指示,交通干校由开封迁入郑州市桃源路42号。占地面积44亩,建筑面积仅有2760平方米。1958年4月,省交通厅决定将“河南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汽车工人训练班”并入交通干校。随后的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共举办了四期干训班,培训在职干部596人,驾驶员979人。

1、1953年6月,干训班成立(领导照片)

2、1955年11月8日,“河南省交通运输干部学校”(成立文件) 1959年3月,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在交通干校的基础上建立“河南省交通学校”。任命童福康为校长,吕学仁为副校长兼党总支书记。至8月,教职员工发展到269人,其中专职教师45人。学校拥有汽车52辆,各类机械设备48台。两处校舍建筑面积达8420平方米。学校建设已初具规模。1959年秋,河南交校首次面向社会招生,录取初中毕业生200名。设公路与桥梁、汽车运用与修理两个专业,学制三年。1960年5月24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复交通厅,同意新建“郑州交通专科学校”,同时撤销河南省交通学校建制。原省交校的中专班继续开办,作为郑州交专的中专部。童福康任郑州交专校长,吕学仁任副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侯好信任副书记。1960年11月,省交通厅调张爱东任副校长。郑州交专建立以后,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三处校舍占地300亩,建筑总面积达22520平方米,师生员工超过1000人。该年秋季招收新生总数达688人。其中大专班115人,中专班433人,技工班140人。

6

1961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年7月,省交通厅奉上级指示,决定给郑州交专学生放长假一年。不久,省交通厅决定将学校汽车队57辆载货汽车及有关人员移交郑州公路运输公司,同时决定将实习工厂车间的人员及生产设备全部移交郑州汽车修配厂。1962年5月,遵照上级指示,省交通局宣布郑州交专正式停办。1964年5月,遵照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举办职业学校和恢复中等专业学校的意见》,省交通厅决定在河南省交通学校旧址成立“河南省交通职业学校”。任命童福康为校长,张爱冬为副校长兼任党总支书记。当年秋季招收高中毕业生126人,学制原定二年,后改为一年。1966年,文革风暴席卷大江南北,交通职业学校停止招生。1969年9月,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交通局革命领导小组正式宣布撤销“河南省交通职业学校”。学校撤销后,校舍被郑州市公路运输公司的一个车队占用。昔时宁静的校园变成了川流不息的停车场,整洁的教室变成了遍地油污的汽车修理车间。学校的教具、图书及其它一切财产设施被瓜分一空。

1、1956年9月20日迁入桃源路42号(校门照片) 2、1959年3月建立“河南省交通学校”(领导照片) 3、1962年5月、1969年9月两次停办 第四单元 恢复建校 全面发展(1979-200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的迫切需要,1978年10月6日,经河南省革命委员会豫革字[1978]94号文件批准,恢复河南省交通学校。同文还批准收回郑州市公路运输公司二车队占用的校址(即郑州市桃源路42号)。1979年2月,省交通厅决定成立交通学校筹办处,调雪帆、韦承功、张殿武、祝桂月等四人到筹办处工作,指定雪帆为负责人。一年多的艰苦筹办中,筹办处同志战胜了校舍被占用和师资力量奇缺的难题,于1979年10月29日,成功地招收了第一批新生入校。至此学校步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在河南省交通厅的领导和关怀下,学校迅速恢复和发展,逐步成为河南交通系统智力开发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到1988年底,复校十年的交通学校占地面积44亩,建筑总面积达28450平方米。学校办学规模为640人,全部招收高中毕业生。设有公路与桥梁、汽车运用和修理和交通监理三个专业。1989年起开始转向招

7

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教职工达到了183人,其中专兼职教师有79人,占教职工总数的43.2%。十年的恢复和重建,交校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扫除了文革带来的阴霾,以踏实的工作为交校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交校师生员工开始向一流学校奋进。从1988年开始,交校人抓住历史的机遇,开始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时期。1988年10月,学校领导班子得到调整和加强。新一届领导班子制定了学校“七五”奋斗目标,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方面开拓创新,先后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建立社会联合办学新机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加强了民主管理,树起了“严谨、勤奋、文明、团结”的八字校风。师资队伍发展壮大,教研活动日益兴盛,基础建设如火如茶,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办学能力持续增强,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1993年,在河南省交通学校40周年校庆上,学校同部分企事业单位协商成立了联合办学董事会。这是交校人面向企业、发挥学校优势、改革办学体制的又一项创举。联合办学董事会的成立,加强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和合作,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面向社会办学开辟了道路。同年学校被河南省教委命名为“河南省重点中专”。学院自1994年开始对学生实行了“双证书”制度,使交校毕业生除获得中专毕业证书外,还可分别获得与专业相关的汽车驾驶证、汽车维修工证、公路测量工证、养护工证、试验工证、计算机录入证、珠算等级证、公关资格证、秘书等级证等职业技能证书和资格证书。同年,河南交校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并在2000年国家级重点中专调整评估工作中,综合办学水平一跃而为全省第一位。公路与桥梁和汽车运用工程两个骨干专业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被交通部命名为“部级重点专业点”.

2000年底,河南省交通学校占地面积达到301亩,校舍建筑面积10多平方米,各类教学实验、实习场馆60多个,实验实习设备总值达1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22.8万册,阅览室座位600余个,并拥有与现代化教学相适应的闭路电化教学系统、计算机中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语音教室等设施,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相联。有400米八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学校现开设公路与桥梁、公路工程材料与质量检测、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电子技术和电子声像设备、交通运输管理、

8

工业企业营销、交通工程经济管理、交通运输财务会计、文秘与档案、计算机及应用等10个专业,均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学制初中毕业生4年(2000级开始改为三年)、高中毕业生2年。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3200多人。

1、1978年10月6日,恢复建校(文件),1979年2月,省交通厅决定成立交通学校筹办处,调雪帆、韦承功、张殿武、祝桂月等四人到筹备处工作。

▲雪帆、王岳专题(实物展示)

皓首雄心铸青山——记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靳雪帆同志

1918年8月,靳雪帆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贾岭乡大靳庄的一个贫农家庭。20岁奔赴延安,踏上抗日救国之路。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八年的革命履历中,他先后在陕北洛川抗大总校六大队、抗大一分校、抗大总校、太行陆军中学、抗大七分校学习与工作。1945年9月,靳雪帆因遭毒害而双耳失聪。但27岁的靳雪帆并不为身残所动摇,以坚强无比的毅力,超乎寻常地开展工作,他遵照组织的安排,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辗转在晋冀鲁豫军区华北局党校、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和河南省交通学校工作。1965年春节刚过,河南省委组织部领导慧眼识英才,根据当时交通行业人才奇缺的现状,委派靳雪帆同志担任刚恢复不久的河南省交通学校的领导工作。

靳雪帆来到交校后,开办了河南省交通学校历史上第一期政工培训班,面对当时复校不久的现状,靳雪帆发扬老抗大的光荣传统,带着在北京上中学的大儿子利用假期给学校挖厕所、挑大粪,营造和培养了交通学校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迫害,关牛棚,劳动改造,但为共和国事业奉献的决心却从未改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当时已年过花甲的靳雪帆重振雄风。当时由靳雪帆负责,和韦成功、张殿武、祝桂月四人成立省交通学校筹办处,负责学校的复建工作,靳雪帆四下斡旋,八方交涉,在交通厅领导的支持下,终于收回了学校的原部分校舍;是他想方设法,百般筹措,请求厅财务处、计划处和公路局的资金支援,修缮了教室、浴池和食堂,又建起了学生宿舍;是他上新乡,下许昌,跑信阳,选拔调动来了21名优秀的专业教师。终于在他的坚强带领和不懈努力下,停办十年的河南省交通学校恢复办学,并逐步走入正轨,他也在交校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直至离休。

9

“跟着共产党走”——记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王岳同志

王岳,原名王承骏,笔名久鸣,1918年7月11日出生于上海南市区, 1938年4月王岳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就读于抗大一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师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毕业后成为八路军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曾任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干事、文工团副主任、胜利剧团副团长。主要从事歌曲创作、编剧及演出等宣传工作。1946年由党组织派遣到南京、上海等地从事地下党工作,解放后担任招商局工会副主席,52年到北京交通部教育司任科长,79年调到河南省交通学校(今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任学生科科长,当时王岳和复校后的第一任校长靳雪帆一起为学校复建和学生学习、生活安排奔走呼喊、多处筹措。在复校初期,没有校舍,只有临时房,为了学生的学生和生活,王岳和靳校长等一起在简易房住宿、办公。学生实习期间王岳更是亲自去偏远的工地送水、送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暖暖温情支起交通学校院在那个时代的学风和师生情谊。王岳先后创作了《跟着共产党走》、《长征纪念歌》、《晋东南进行曲》、《文工团之歌》、《新中国海员》、《绿城美》等二百多首革命歌曲,用歌声来鼓舞人民的斗志,热情讴歌党和社会主义。尤其是他在四十年代创作的《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作为优秀革命歌曲的代表,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永恒记忆,并且影响了其后的一代又一代人,那激昂雄壮的旋律至今仍在祖国大地上回荡。

2、1984年,市级文明单位。

3、1988年10月,学校领导班子得到调整和加强,陈志红任校长。新一届领导班子制定了学校“七五”奋斗目标。(照片)

新版▲半军事化管理专题

新版 校展 半军事化管理专题

1990年9月,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和根据交通行业的特点,学校开始酝酿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改革。1991年4月,校长陈志红亲自带队到山东交通学校、威海水运学校等,实地考察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情况,随后考察组向校党委提出了在我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建议。

1991年盛夏,学生科、团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顶炎热,斗酷暑,经过整整

10


学院校史馆布展大纲8.1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XX社区2024年双拥工作总结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