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功能不清楚。 IgE
1)血清中含量极低,仅占0.002%。
2)产生部位与IgA相似,由鼻咽、扁桃体、支气管、胃肠黏膜的聚细胞产生。 3)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有关
7、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如何?
Ab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受适量Ag 免疫后,需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清中出现Ab,该种Ab含量低,持续时间短,这种现象称为初次应答。TDAg,以IgM 为主,IgG出现较晚。
再次应答:初次应答后,当Ab下降恢复正常时,再用相同Ag进行免疫,则Ab产生的潜伏期明显缩短,Ab含量大幅度上升,且维持时间长久,这种现象称为再次应答。
特点:(1)潜伏期明显缩短。(2)产生高水平Ab(3)Ab绝大部分为IgG。IgM与初次应答相似。
8、血清学试验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用已知测未知。只有一种材料是未知的。
2)试验和抑制试验。被相应的Ag或Ab所抑制,可以验证反应的特异性。 3)特异性与交叉性
4)Ag--Ab的结合比例与“带现象” 5)特异性结合与反应可见两个阶段 6)可逆性
9、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如何?以简图示意,并说明各功能区的功能。 1)VH、VL------Ag特异性结合部位 2)CH1、CL------Ig遗传标志所在 3)CH2
补体结合点,参与激活补体 4)CH3
细胞结合点,使Ig结合固定于具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表面
10、如果要检测血清中是否有甲胎蛋白,请设计一种检测方法,并说明 又称免疫电渗电泳,双向琼脂扩散+电泳技术----结合 试验在装有PH8.6缓冲液的电泳槽中进行。 特点:操作简便,敏感性高,所需时间短。
可用来检测血清中的HBsAg和AFP(甲胎蛋白)等可溶性抗原。 11、免疫应答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其复杂过程,人为地分为三个阶段: (一)感应阶段(Ag识别阶段)
APC捕获、加工、呈递Ag → Ag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 (二)反应阶段(增生分化阶段) 致敏T细胞 T细胞 APC-Ag 活化、增生、分化→
B细胞 CK 静止状态免疫细胞 浆细胞 (长命淋巴细胞)(记忆细胞) (三)效应阶段
浆细胞 → Ab CD4+(TH)→ CK 致敏T细胞 CD8+(CTL)→ 杀伤作用
12. 你认为可通过哪些途径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自然自动免疫:
隐性感染或患传染病后获得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接种疫苗和类毒素后获得 特异性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或初乳获得母源Ab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各种血清(Ab)或Ig制剂。 13. 抗原的特异性与什么因素有关?两者有何关系?
(1)抗原的特异性:是指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原只能与相应抗体反应。
(2)抗原决定簇(AD):抗原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有免疫原性的化学基团,是与抗体相结合的部位。 (3)二者关系: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氨基酸或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序列及空间立体构型。
14. 当外界有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是如何清除的?请从免疫系统的构成加以阐述 1)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法氏囊(禽类) 胸腺,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也有促进作用。
(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淋巴样小结、扁桃体、阑尾等,这些器官内富含能捕捉和处理抗原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以及能介导免疫反应的T细胞和B细胞 2)免疫细胞:泛指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1)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是所有血细胞的始祖细胞。
(2)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NK细胞)均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称为免疫活性细胞(ICC)(3)单核吞噬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的作用(4)其它免疫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具有多种免疫学功能。
3)免疫分子:(1)抗体是机体免疫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2)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正常新鲜血浆中具有酶样活性的一组不耐热的球蛋白(3)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合成分泌的多肽类分子,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这些因子称为细胞因子(CKs). 15. 免疫有哪些基本特性与功能?
(1)识别自身和非自身(2)特异性(3)免疫记忆(4)免疫防御(5)免疫自稳(6)免疫监视 16. 抗原具备哪两种特性:
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2) 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半抗原。 17. 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抗原与机体之间种系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同种异体间,由于遗传类型不同、组织细胞结构也有差异,也具有免疫原性。凡胚胎时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自身成分也具有免疫原性。
理化状态:①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10KD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②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有抗原性;③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④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④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BCR易接近的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强。 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18. 简述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主要功能是抗原递呈分子;参与T细胞分化及中枢性免疫耐受的建立;MHC的限制性;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介导同种异型排斥反应。
19. 简述与T细胞识别、黏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与其作用
与T细胞识别、黏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与其作用:CD3---转导活化信号;CD4、 CD8---T细胞识别抗原辅助受体,参与信号转导; CD2---促进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增强细胞间黏附以及CD2分子所介导的信号转导;CD28----作为辅助刺激分子,提供T细胞活化的辅助信号;CD40L---结合到B细胞产生信号,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的重要条件。
20. 简述与B细胞识别、黏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与其作用
与B细胞识别、黏附及活化有关的CD分子与其作用:CD79α/CD79β---特征性标记,介导由BCR途径的信号转导;CD19---促进B细胞激活;CD21---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参与免疫记忆;CD80/CD86---为T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CD40---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和生发中心形成的必需条件。 21. 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抗细菌作用(TNF,IL-1,IL-6等);抗病毒作用;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刺激造血;促进血管的生成。 22. 试述细胞因子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 作用特点:通过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产生作用;分泌过程的自限性;多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多效性和重叠性;拮抗性和协同性。 23. 试述T细胞的亚群及分类依据
按CD分子不同分为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
按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 按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分为初始T细胞、活化的T细胞和记忆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