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数的再认识》的再思考
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一小学 穆 军
最近参加了“国培计划”的培训班,观摩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五数上),课后大家对此课进行了研讨。首先执教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说明以及对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了介绍,然后有几位教研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我也简单地谈了自己的意见。今天仔细地阅读了教材与教师用书,把《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设计对照着《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感觉还是有些话要说。
一、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教材的狭义理解就是教科书,而从广义上理解教材的定义,它不仅提供了学习内容,还包含着知识体系、背景材料和练习材料三方面的资料,并且规定了学习过程和方法。而教材的具体内容是由事实、概念、原理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的。教材中的事实都是已知的、发生过的或者发现了的事物,而不是杜撰和想象的事实。事实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让学生做到充分的感知。教材中的事实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相距较远并且比较浓缩,因而教师的事实交代和讲解必须明白、鲜明、前后呼应,又便于直观。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
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2)提取。事实教学中的重点提取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项重要步骤,提取的准确、适时、关键、相关性强是几项重要的指标。 “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我们教学开始就直接把教材上的教学问题情景图拿出来,让学生动手拿出“圆片”的一半,未免有些唐突。一是提取的时间不“适时”――学生刚刚上课,还处在课间游玩的兴奋状态,情绪没有稳定下来;二是提取的“相关性”不强,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难以 “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如果我们在上课初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这里仅仅供参考)唐僧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孙悟空和猪八戒自告奋勇要去摘仙桃去,不大一会两人腾云驾雾回来了。唐僧很高兴说:你们辛苦了,我这里只有一个饼分给你们二人吃吧。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啊?(复习三年级学习过的分数知识,学生很容易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悟空与八戒吃完后,唐僧说:你们把各自摘到的桃子的二分之一拿出来吧,其余的就算奖赏你们的
啦!只见悟空拿出了8个,八戒拿出了3个。唐僧不高兴的说:八戒,你又贪嘴了吧?是不是少拿了?八戒很委屈的说:师父,我没有啊!悟空也忙着解释说:师父,你这次错怪了八戒,他桃子的二分之一确实就是3个。唐僧不明白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再进入第一幅“主题图”。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缓解学生的情绪,引领学生渐渐进入学习状态;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尝试解决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记忆与运用。教材的事实部分除了理解问题,更主要的还是记忆与运用。这里的记忆与运用决不是机械的重复与简单的模仿,而是思维的再创造和发展。这一点与学生成绩提高的相关性极大,这一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方法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分数的再认识”中练一练中第1、2题都是三年级学习过的知识,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3题才是要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题目,因此再增加一些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的带有趣味与难度的训练题显然是必要。 二、对课堂教学资源的认识与理解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切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都是课堂教学资源,它包括物质性资源和意识性资源两大类。课堂教学资源运用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借鉴性、实用性、便捷性等。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使用北师大版本教材的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老师抱怨教学设备不到位,仿佛没有多媒体设施就无法教学似的。记得我今年4月
份跟随教研室的领导下乡送教14个乡镇,根据领导的安排,就地取材,没有用过一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仅仅是小黑板、卡片与自制挂图,照样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完成任务。但是现在也出现了另一种奇怪的心态:教学条件好的学校,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如果不用多媒体教学就不是新课改;如果不给学生做好学具材料袋,就不能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如果按照教材的模式进行教学,就不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没有 “跳出教材的束缚”,从而也就没有了个性化的教学了。其实好的课堂教学资源往往就是当堂挖掘,当堂运用;顺手拈来,不着斧痕。比如“分数的再认识”主题图――拿出你所有铅笔的1/2。(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很少使用铅笔了)我们只需要变成: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所有的笔,(要求:“偶数”只),你能拿出笔的只数的1/2吗?而不需要我们刻意地把“铅笔”改成“圆片”之类的学具了――-如果一个学生最少2个圆片,那么老师要做将近200左右,这是不是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如果不是开公开课,我们教师会不会这么做?其实,教学资源就在我们教师和学生的身边,它就像一座储量丰富的矿山一样,只要用心去挖掘,随时都会有惊奇的发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活力与张扬,才能享受到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所带来的乐趣,才能使我们的新课改趋于成熟和理性。
【简介】1985年参加教育工作,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一小学教研室主任。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
曾荣获安徽省优秀课一等奖;教育部北师大基础课程研究中心举办第六届全国优秀课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优秀课一等奖。
【电子信箱】mujun0123@qq.com
【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一小学 穆军 邮编 234000 【手机】13605570448 1800557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