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各位同学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乘法分配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乘法分配律,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能的培养为主线,透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些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智能目标: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目标: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理解其含义; 2.教学难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二、说学生
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1
三、说教法学法
(一) 教学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学法指导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 125×8 25×4 25×6×4 7×8×5 2×3×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二)展开探索过程 1、 初步感知
(1)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 板书:65×5+45×5 (65+45)×5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4)列成等式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2
2、 类比展开
(1)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老师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板书: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3) 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
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3、 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 ;9×12+9×282
【设计意图】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 巩固练习
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础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并且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回顾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这样做学生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3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 a + b ) ×c = a×c+b×c a×c+b×c=( a + b ) ×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学习评价
设计这节课,我力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几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教学的重点也由传统教学的重视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这节课我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同时使学生感知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