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5-07-07

2016届高三第二次段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

1

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B.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2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宋代以后姓氏的重要性应该比不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

3

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B.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C.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D.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没。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土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敦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

B.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他二十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

4

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他虽然不喜欢杀人,但还是先后果断处死了祸害百姓的河南道总管刘福和军帅郭千户,震慑住了邪恶势力。

D.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2)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8~9题。

碧湘门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g):行列。 8.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______ , 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总括了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3)《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温 暖 张国平

宾馆很小,隐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边缘一条狭窄拥挤的小巷里,如同相貌平平的我,很不起眼。恰逢又是淡季,生意更显得冷清。

5

门“吱呀”一声响,探出一个脑袋,面色灰黄,宽边眼镜后是中年男人不应有的胆怯的眼神。

“有房间吗?”男人的声音很低,低得我几乎难以听清。“有。”我敷衍着。“多少钱一间?带卫生间的。”男人问。我没有抬头,语音里却带着刺:“那叫标准间,80元。”门又“吱呀”一声关上,夹着男人一句话的尾巴:“太贵了!”“贵?如果是旺季最低也要120元。”知道他也不是什么料,我的头埋在杂志里说。

“吱呀”又一声,重新探出那颗圆圆的脑袋:“能便宜吗?”我有些不耐烦,拖着长腔说:“已经是最便宜了。”男人叹一口气问:“买一个床位行吗?”我有些好笑,抬头把目光盯在男人那神色紧张的脸上。“行吗?”男人重复着问。我说:“不行,现在住宾馆哪有定单张床位的。”男人的脸有些微红:“你看看,我——我带的钱不多。照顾一下吧。”男人一脸的真诚,语气可怜兮兮的。我的心有些软,不臵可否地望着他。“照顾一下吧,妹妹,我从县城来,这么晚了实在没法回去。”男人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鲒果的犯人。我抬头望望大厅里挂的钟,已经是十点过五分了。我问:“六十块钱也拿不出来?”男人耷拉下头,嘟噜:“实在紧巴,看病花完了。”我无奈地摇头说:“好吧。”我知道自己背着老板自作主张的后果,日后查出来轻者罚款,重者辞退,但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刹那间男人那张酸楚的脸突然让我想起出外打工两年多没回家的哥哥。我问:“明天天亮前能离开吗?”男人的头如啄米小鸡:“能,能。”我说:“好吧!”准备带他上楼。

男人孩子似地朝门外兴奋地招手,进来进来。门口出现一个少气无力病快快的女人。我吃惊:“这是?”男人嘿嘿地说:“媳妇,我媳妇。”“你们两个人?”我为难地问:“不是要一张床位吗?”

男人忙解释:“就要一张床位。妹子,我们保证俩人只睡一张床,另一张不碰一指头。”女人也期期艾艾地乞求:“行吗,妹子?”

其实我也是准备把男人安排在二楼只一张床的值班室的。二楼整层被改造成会议室后,那间值班室临时空着。既然这样,我就偷偷领他们上去。一进门男人东张西望,找什么东西似的。“没卫生间呀。”男人语气里有些不满。原本想男人会感激我的,却这么说。我拿眼狠狠地剜男人:“这还不够吗?想砸我的饭碗?”男人突然意识到他的话刺激了我.马上赔着笑脸说;“你不知道呀妹子,你嫂子晚上总上厕所,没有厕所很麻烦的。”我这才注意到女人那一直捂在肚子上的手。女人满脸的歉疚:“大妹于,都怪俺这不争气的肚子。”我心里突然一阵酸楚。

6

我只好冒更大风险偷开了标准间。男人刚想开口谢我,我竖食指在嘴边,做了个别说话的手势,低声说:“别忘了天亮前离开。”男人抓住我的手使劲摇晃,眼睛里一片潮湿。

天刚蒙蒙亮,我就蹑手蹑脚催他们离开,但人已经不在了,床铺却整齐如初。床柜上有一张很小的纸条:我们走了,床铺没动,我们睡在地毯上。谢谢你大妹子!

第二年春天,娘突然病重,哥哥被迫从外地赶回来,也催我回家去看娘。半年多没回家,再见娘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的泪涌满了脸。娘伸出枯枝般的手扯着我,嘴巴翕动着却没有说出话。哥哥说,娘最放心不下的是你的婚事,老大不小的也该成个家了。婚事也是我最头疼的,作为边缘人,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处在两难境地。姐姐说她为我瞅了一个,只是年岁大了些,抓紧时间谈谈,了却娘的心愿吧。婚事竟成了娘临终前的包袱,我沮丧到了极点。谈就谈吧,把娘送终了再散。抱着这种心态,我跟姐姐去了她的家。姐姐跟男方约好,这天下午我们见面。

刚刚吃过午饭,姐姐就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第四次返回后兴冲冲地对我说:“来了来了,人家来了。”我却满不在乎地说:“来了就来了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推门进来的是一张熟悉的面孔,灰黄的脸,宽边的眼镜。“是——你?”我们异口同声吐出两个字,脸上写满了惊讶。我满脸通红,转身躲进了里间。姐姐追进来羞愧地说,他结过婚,媳妇得病死了,怕你不愿意,事前瞒着你。

我的眼前反复浮现着那天他在宾馆搀扶媳妇上楼的情景。明媚的春光透过格子窗洒在我的脸上,痒痒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边缘人,——“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但“我”并没有自卑自贱,而是凭自己的双手顽强而艰难地为理想奋斗着。

B.“男人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句子内涵丰富,既有祈求住下、盼望少收钱的心理、也有对不起生病妻子的自责。

C.文中写到男人“胆怯的眼神”,并不说明男人真正胆怯,而是因为不熟悉城市生活的局促和没有足够住宾馆的费用的窘迫。

D.小说文笔质朴,生动的人物对话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使读者从对话中领悟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采用反衬的手法,开始时,用文中“我”的冷淡和嘲讽,衬托了那对夫妻的忍让,使读者增添了对这对不幸夫妻的同情。

(2)小说题目“温暖”,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6分)

7

(3)结合文意,请简要概括分析文中“我”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最后一段,对相亲结果已有暗示,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依据。(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8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9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常迸发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届学生都是见证者。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学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的狂妄自大遮挡了他们的视线;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

A.急功近利 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B.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闭关自守 C.闭关自守 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D.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急功近利 14.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10

A.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地铁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组织定期主题文化活动,让一辆辆列车化身为一座座移动图书馆。

C.随着申办冬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涵盖空气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协作等内容的战略布局逐渐清晰。

D.故宫运用数字技术让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活”了起来,让观众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春节期间,拖家带口看电影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 。 , , 。 ,这给电影人提供了机遇,也让电影人面临挑战。

①观影人群的不断扩大推动了票房的增长 ②“合家欢”类电影的标记收入尤为可观 ③但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影也让观众看后大呼上当 ④更是选择一种与家人欢度春节的方式 ⑤巨大的市场需求呼唤更多优秀贺岁片出现 ⑥人们不只是欣赏一部影片

A.①③⑥④⑤② B.①②⑥④③⑤ C.⑥④①②③⑤ D.⑥④①⑤③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物“保护性破坏”在国内比较常见。 ① ,就可移动文物而言,出现“保护性破坏”可能主要是在修复过程中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去做,对文物的材质、结构和表面都进行了改变;而不可移动的文物,有的是以异地保护的名义拆掉了。“保护性破坏”多出于 ② ,譬如将可移动文物当成艺术品来进行修复,单纯追求美观和视觉效果,实际上, ③ 。 17.右图是“全国18岁成人教育活动”的标志图案,请介绍这个标志的构图及图案的象征意义。(5分)

11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厦门大学94岁高龄教授潘懋元,用79年执着于一件事,研究高等教育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之先河;某大学生热衷于参与选秀节目,渴望一夜走红,登上人生巅峰;更有一种人羡慕“官二代”“富二代”,坐享其成……

这三种人中,你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说法错误,原文为“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血缘联系了”。)

2.A(“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说法错,今人之所以将周文王等三人的称谓弄错,是因为不了解先秦的姓氏应用规则。)

3.B(“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原文无据。) 4.B。

5.D。根据语境分析,文中的“遗民”是原属金朝今属元朝的百姓,“不愿归顺元”的说法没有根据。

6.C。“处死了祸害百姓的河南道总管刘福”不准确,此项在原文中对应的句子是“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

12

7.(1)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人在书院讲学,杨惟中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慷慨激昂地想要用圣贤之道助益国家。

(得分要点:“延”“济”“慨然”“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国家法纪不能确立,致使这类坏人残害无辜百姓,百姓们无处控告,即使我不想除掉他们,可以吗?

(得分要点:“纲纪”“无所”“虽”“去”各1分,语句通顺1分。)

8.“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既写出了水势之大,形象地描绘出远水浩茫的景象,又富余了景物动态之美。

9.本诗首句写树如烟,如碧波,只有远景才给人看上去如烟似雾的感觉。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草丛,也是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才会给人这种错觉。所以两句都是写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10.(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1)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A给1分。(A项,“为理想奋斗着”依据不足;B项,“对不起生病妻子的自责”无中生有;E项.“小说采用反衬的手法”错。)

(2)①“他”对妻子的照顾,让人感到温暖;②“我”被“他”的真诚打动,提供方便,送了温暖;③夫妻睡地毯、留纸条,回报了温暖。④母亲对我婚事的牵挂,我的相亲也都体现了温暖。(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酌情给分。)

(3)①直率;②有爱心;③孝顺。(每点2分,其中概况1分,分析1分。酌情给分。) (4)“我”同意婚事。(2分)原因:①我相貌平平,只是个打工妹。②他对妻子的照顾,让我有好感。③了却娘的心愿。(6分)(结合文意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2.(1)C(3分),A(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B项“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的原因错误。D项“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错。E项“令人心生悲凉之意”不够恰当。)

(2)①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②善于思考和不断探究;③勤于学习;④敢于创新;⑤具有学科兴趣;⑥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紧密结合。(每点1分。)

(3)①三个小标题分别从不同侧面,即从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建、北京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世界“申遗”等方面,突出了侯仁之的巨大贡献。②三个小标题又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地贯穿全文,展现了侯仁之把个人的生命价值融入学术、“家乡”和国家民族建设上的宝贵,历程,使得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每点3分。)

13

(4)①“行走天下”是说侯仁之经历丰富,从求学到学术研究与交流,足迹遍及国内外。②“行走天下”也暗示着侯仁之视野广阔,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都是放眼全球与未来,以国际先进的视角看问题。③“行走天下”还揭示了侯仁之一生具有实干和探索精神,生命不息,求索不止。④“守望大地”是说侯仁之扎根本土、对生命和事业的坚守,揭示了他对生命、对学术、对历史文化和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巨大贡献。⑤“行走天下,守望大地”是对侯仁之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他一生心系国家、奉献民族的热情赞美。⑥“行走天下,守望大地”饱含了作者的缅怀之情,表明侯仁之虽已离世,但精神永存,普照世间,永被铭记。(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给满分。其他解释能自圆其说可酌情 给分。)

13.D (不可一世:不认可同时代的人,,自认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自命不凡,狂妄到极点。与下文的“狂妄自大”“虚怀若谷”相照应。闭关自守:比喻与外界隔绝,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与下文的“吹嘘”“坐井观天”“视野宽广”相照应。急功 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与下文的“盲动”“高瞻远瞩”相照应)

14.C(A项有歧义,“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指的是影片《三体》还是影片《星际穿越》,不明确;B项语序不当,应是“定期组织”;D项搭配不当,“理解”与“魅力”搭配不当。)

15.C(注意句间逻辑关系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16.示例:①文物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种类型 ②对文物的性质、特点认识不够深入、全面 ③文物更应该看成是历史的信息、文化的载体(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图案介绍:该标志图案由阿拉伯数字“1”和 “8”组成一只飞鸟的形象。(2分) 象征意义:“18”代表着成人的年龄界限,飞鸟象征青年的羽翼长成,成为成年公民,可以独立翱翔于社会的天空。(3分)

18.【写作提示】从材料看,三种人三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方式,体现三种迥异的人生价值。所以,可以围绕“个人价值观”来谈。可充分肯定潘教授的“大道至简”的人生追求,褒扬这种生命不止、奋斗不止,一以贯之的进取精神,尤其在充斥浮躁与喧嚣的当下。对某

14

大学生的行为,可褒可贬,褒其有所追求,贬其急功近利。也可批评第三种人的庸俗低级灵魂扭曲的畸形人生价值观,只满足“混日子”,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用懒惰的心态终其平庸的一生,值得当代青年警醒。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5


2024届高三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九年级上册《相似形》单元测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