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苯丙酮尿症是人的一种隐性遗传疾病,引起氨基酸代谢紊乱。苯丙酮尿症引起:B
A、合成苯丙氨酸能力丧失 B、分解苯丙氨酸的能力丧失 C、吸收苯丙氨酸的能力丧失 D、不能在蛋白质合成中利用苯丙氨酸 10、蛋白质怎样从它合成的地方转运到细胞膜的?E
A、通过细胞质的运动 B、通过细胞溶胶中的某些信号蛋白 C、通过细胞溶胶中的具有信号性质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复合物 D、通过细胞骨架 E、通过囊泡
11、按照R-集团的极性可把氨基酸分成几类,在表中用代码依R基的极性把下述的氨基酸分类。
1、丝氨酸2、丙氨酸3、缬氨酸4、苯丙氨酸5、酪氨酸6、谷氨酰胺7、精氨酸8、谷氨酸9、天冬氨酸
答案:
表:依R基的极性将氨基酸分类(在PH=7时)
R基无极性 有极性,但R基无电荷 R基有负电荷 R基有正电茶荷 2,3,4 1,5,6 8.9 7 12、由于超氧基和过氧化氢的形成会破坏细胞膜中的磷脂,在西方国家,有人认为这是导致衰老的因素。为了延迟衰老,他们服用超氧化物歧化酶药片以便尽快使这些有害物质转化,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答案:不可行。超氧化物歧化酶是蛋白质,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口服后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蛋白酶水解为氨基酸而失去其生理作用。 13.何谓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解答: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后,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并伴随着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变性的本质:分子中各种次级键断裂,使其空间构象从紧密有序的状态变成松散无序的状态,一级结构不破坏。
蛋白质变性后的表现:①?生物学活性消失; ②?理化性质改变:溶解度下降,黏度增加,紫外吸收增加,侧链反应增强,对酶的作用敏感,易被水解。
蛋白质由于带有电荷和水膜,因此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体。如果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适当的试剂,破坏了蛋白质的水膜或中和了蛋白质的电荷,则蛋白质胶体溶液就不稳定而出现沉淀现象。沉淀机理: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中和表面的净电荷。
蛋白质的沉淀可以分为两类:
(1)可逆的沉淀:蛋白质的结构未发生显著的变化,除去引起沉淀的因素,蛋白质仍能溶于原来的溶剂中,并保持天然性质。如盐析或低温下的乙醇(或丙酮)短时间作用蛋白质。
(2)不可逆沉淀: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不再能溶于原溶剂。如加热引起蛋白质沉淀,与重金属或某些酸类的反应都属于此类。
蛋白质变性后,有时由于维持溶液稳定的条件仍然存在,并不析出。因此变性蛋白质并不一定都表现为沉淀,而沉淀的蛋白质也未必都已经变性。
14. 某广告说他们的补品中含17种氨基酸,有几种是必须氨基酸。你读了这个广告有何感 想?
答案这一广告不科学。首先对人体有营养保健作用的物质是多方面的,仅有氨基酸并不是 对任何有都有效果的。其次,仅就氨基酸而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只有8种(Val、Lys、Ile、 Leu、Phe、Met、Thr、Trp,另外2种(Arg、His)是半必需的,即在某些情况和某些条件下 是大量需要的。因此,补品中所谓的17种氨基酸,对人体可能起到作用的只有其中的一半。 再者,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的含量在这17种氨基酸中占的比例对这补品的价值也是至关重要 的。
15. 大肠杆菌含有2000种以上的蛋白质,为了分离它所表达答一个外源基因的产物并保持 它的活性,常有很大困难。但为了某种目的,请根据下列要求写出具体的方法。1.利用溶解 度差别进行分离。2.利用蛋白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3根据不同电荷进行分离。4.已制备有
该
产物的抗体进行分离。5.产物的浓缩。6.产物纯度的鉴定。 答案:首先要有一种或几种检测或鉴 定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方法,然后,在每一次分离纯化后,检测表达产物存在哪一个级分中。 1.用硫酸铵或乙醇分级沉淀,可根据蛋白质的溶解度的差别进行分离。2.SDS-PAGE、凝胶 过滤、超离心以及超滤可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进行分离。3.对带电行为不同的蛋白质可 以用离子交换层析、等电聚焦、圆盘电泳、毛细管电泳等方法进行分离;但是在使用这一类 型的方法时选择溶液的pH至关重要,因为蛋白质的带电行为和溶液的pH密切相关。4.如果 具备表达产物的抗体,则可以使用亲和层析或免疫沉淀的方法简便地分离所需的表达产物。 5.使用吸附量较大的离子交换层析和亲和层析,以及饱和硫酸铵或聚乙二醇反透析,还有冷 冻干燥等方法都可以达到浓缩样品的目的,然而这些方法使用时,都存在着脱盐或除去小分 子化合物的问题。相比而言,选用合适截流分子质量的超滤膜,进行超过滤,往往能同时达 到浓缩样品和去盐(包括小分子)的目的。6.在上述的2和3这两大类用于分离纯化产物的过 程,实际上也有样品纯度鉴定的作用。此外,末端分析、质谱和反相的HPLC层析也都是有 效的样品纯度鉴定的方法。但是应该注意,样品的纯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总结
一、名词解释:
1. 氨基酸(amino acid):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 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
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 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5. 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6. 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
形成的酰氨键。 7. 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8. 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 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 (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 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