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2016年全国卷Ⅰ分析及2017年命题探究
一、整体分析
2016年是高考改革过渡的一年,而且更多的省份参与进来,所以在试卷的命制上保持了极大的稳定性,也是考虑这种平稳的过渡。仍然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思想,试卷的构成、主要题型、考查能力点等方面,与前两年基本一致。延续“一点四面”(一点是指在高考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的传统特色。命题内容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突出时代精神,紧贴时事热点,传播正能量,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是在稳定形式的前提下,仍然有自己的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题型的变化,如语言表达运用和作文。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实际工作潜能,充分发挥了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选拔功能,评价功能。也符合当下的语文高考改革的实际,
稳中求变,结论与呈现过程并重,成为今后语文命题改革的主流,语文试题会更加主观、多元、开放。这也遵循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科知能体系的课程目标要求。科学地落实了“考纲”和“考试说明”的精神。
二、真题分析
(一)一般论述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自朱凤瀚论文《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从考点覆盖看,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三道客观选择题,均属于选错题,这种设题形式与历年题目相同。相比2015年,今年的命题更加强化“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生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做出选择。例如第1题的B项“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原文没有明显的照应文句,只要准确而全面地理解了第二段的内容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因此,按照传统的“给孩子找妈妈”的做题思路会给选择带来困难。由此推断,考查考生整体“读懂”能力,也必将是未来命题的方向。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取材于《宋史·曾公亮传》,体现了课标卷一贯的选材特点:一是出自“正史”,二是传主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但不回避传主的“小瑕疵”。依然考查断句、文学常识、句意理解和翻译。题型常规,分值固定,同时文段阅读障碍不多,难度不大。考查了历史知识,如关于“契丹”的历史。
诗歌鉴赏取材于唐朝诗人李白的《金陵望汉江》,这是继去年以唐诗作为命题材料后,又选择了一首唐代名家的五言古风作为命题材料。一般而言,诗歌鉴赏题目的选材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非名家的名作,二是名家的非名作。本诗就是属于第二种情况,全国二卷考到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亦是如此。第8题考查诗歌的形象及作用,全国卷的问法明
1
确具体,规定了考生答题的方向,考手法但不直接问“手法”,较好地规避了似是而非的答案。两问从内容到手法过渡自然,符合考生的认识逻辑。
(三)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是山西作家李锐的小说《锄》。选材关注现实生活,小说写的是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较量,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沦落,人们失去土地的失落与迷茫。这篇小说主题鲜明,人物性格也不复杂,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命题者在设题时,把重心放在了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上。第(3)题考查一些词语连续运用的作用,这在过去的考题中颇为少见,难度较大; 关于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是课标卷的考查重点,命题形式极其稳定,属于必考内容,但一般在第(2)题或第(3)题中出现,今年放在探究题目中,能力层级也从鉴赏变为探究。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经过几年考试实践,从实际效果看,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远超过选第三大题的,选择题不等值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传记题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一篇关于作家陈忠实的传记,是更能彰显传统文化的人物传记,文本链接有材料,继续加入“非连续性”文本,这些信息都表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稳中有变。考查,但此后的高考复习不能忽视。语用板块,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了表达情景的真实性。
(四)语言运用题
语言运用题最易出现新题型,今年考卷有不少变化。第13题成语题,连续考了几年近义成语的辨析填空,今年在命题形式上出现了不小变化。题目给出六个句子,每句中有一个加点成语,要求选出3个使用正确的词语,是答案的组合选择,考查的成语数量增加了,范围也不再仅局限于近义成语。第15题,题型出现变化,虽然仍是考查语言连贯,但以填写关联词的形式考查,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但这类题目过去的考试中曾经出现,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考生有良好的语感和理解句间关系的能力,应能很轻易选出。第17题属于图表转换题,与去年徽标类不同,采用的是与2014年考题类似的“构思框架”类图示,考查考生的逻辑分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文
今年的作文也是体现稳中求变的题。漫画情景设计有很强的争议性和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考生的兴奋度,而且任务具体,不允许考生作天马行空的构思和论说,这种做法防止了套作,也容易让考生抒发真实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当考生熟悉了文字材料的写作后,今年又变成了看漫画写作,这对于把宝押在文字材料作文题上的老师和学生又是一大挑战。至少考生无法从经验中获得太多的参考。其实漫画的形式和反映的思想并不新鲜。它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关注人生,关注学习,关注对现实的审视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对以后的命题方向也是有益的指导。
三、命题探究
1、选 材
弘扬传统文化,融汇历史知识,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如全国Ⅲ卷实用类文
2
本阅读题“一代通儒顾炎武”最后一道问题谈到,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要求考生就此谈自己的看法。这一问题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奋斗的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
精选时代题材,激发考生锐意进取,体现“时事语文”特点,从全国I卷的文学阅读试题《锄》到上海卷《湖殇》,都不仅反映了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心理诉求。
今后的高考语文试题,势必会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因此命题中一定要增强“时事语文”意识。
关注“非连续性”文本,今年有几套实用类文本阅读有“非连续性”文本的加入,体现实用类稳中求变的趋势。
2、选 点
不回避今年热门考点,但要考虑挪移知识的覆盖面,高考有反预测、反套作、反投机取巧的需要,那么适当倾斜热点有必要,但命题更多应注重多样化;注意尽量规避选考题中“不等值”问题。
3、形式
全国卷主观题问法有别于湖北题设问,设置明确具体,符合考生的认识逻辑,较好地规避似是而非的答案。。今年的成语题和连贯衔接题的考查形式给了我们命题者一些启示,考查方式的创新是未来命题须着重探究的重点。 例如默写题嵌入式,情景式等方式灵活多变,可以建立识记题的区分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