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一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及其特点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进和主要的水利灌溉工程,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命题规律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考查的内容有: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主要的水利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等;主要同手工业和商业混合考查,继续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较少出现材料题。
例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例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2.讲基础
核心词: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工程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发展阶段 原始阶段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汉代 唐代 耕作方式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耜耕)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农具的变化 石、骨、木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耦犁―→一牛挽犁 曲辕犁 2.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古代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 (1)史实
①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
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3.讲典例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趁热打铁】【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例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趁热打铁】【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4.讲方法
对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生在复习本考向时要注意细化知识点。特别注意耕作方式的变化,耕作技术的演进,耕作工具的进步;同时注意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即为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北魏到唐的均田制;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对黄河的治理等。在细化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宏观上把握知识点,即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注意和今天的三农问题等社会热点相结合;总之考生在复习时要宏观、微观结合,经济和政治、思想文化相结合,整体上来把握本考向。全国卷对本考点命题切入点多集中于耕作方式演进、土地制度、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小农经济的特点、形成条件等,其中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近5年没有考题涉及,这就给2017年备考提供了方向。 5.讲易错
【题目1】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徐光启文集》载:“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材料反映当时 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B.田庄手工业比较发达 C.大商人买田置地现象普遍 D.士大夫经商致富
【题目2】(2015年上海卷历史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 )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 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情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考向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命题规律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内容比较繁杂,但是是高考的必考和常考内容之一,考生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命题常以混合题的形式出现,题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全国卷在本考点命题几率要低于农业,角度多集中于三大经营类别、生产分工与区域化分布,一般要求记忆高,思维难度不大,背诵、记忆则是备考2017年高考的有效策略。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
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例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讲基础
关键词:经营形态、手工工场、“市”、“坊”、“交子”、“商帮”、“工商业城镇” 1.手工业发展历程
形成与发展 ①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从先秦 到秦汉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发展与繁荣 ①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瓷 ②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③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辉煌与滞后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明清 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2.区域分布变化:受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丝织业分布变化最明显)。 3.
时期 发展表现 (1)商朝人善于经商,是“商人”的来历 先秦 时期 (2)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3)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秦汉 时期 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兴起和繁荣发展 阶段特征 隋唐 时期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宋元 时期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明清 时期 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3.讲典例
【例1】(2015年福建卷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趁热打铁】(2015年江苏卷历史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例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A.①② B.②③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②④ D.①④
【趁热打铁】(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 B.周 C.秦 D.唐 4.讲方法
本考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间以材料题。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上把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以应对材料题。对于手工业的成就、商业中的不同时期的“市”的类型以及历代政府对其的管理机构时考生注意选择题。总之,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把握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时细化到每个知识点,做到统分结合。 5.讲易错
【题目1】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题目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
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考向三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工商管理”和“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命题规律
本考向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是历来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考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对于资本主义萌芽,考生要注意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上来把握。本考向对于材料题和选择题都有涉及,考生在复习时应该注意。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例2(2015年上海卷历史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来华自由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2.讲基础
核心词: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1.经济政策 时期 重农抑商西汉 政策 中唐以来 明清 ——固守 海禁和闭明朝 关锁国政策 清朝 ②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3.讲典例
【例1】(2015年海南卷历史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进行 ②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闭关锁国政策 ①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海禁政策 ①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严格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战国 发展历程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
【趁热打铁】(2014年江苏单科04)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例2】(2014年全国大纲卷文综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趁热打铁】明朝潍坊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稻 桑 家禽 数量 30亩 10亩 58头 产量 90石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略) 收入(白银) 90两 125两 55两 从表中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潍坊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4.讲方法
本考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辅之以材料题。考生在复习时应掌握基本的史实,以备选择题之需;同时考生应该提高自身的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平时注意练习时应该多注意。在掌握本考向的基本知识时,应提高学习的难度,注意本考向的经济政策同前两考向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同时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即与同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相结合,与同时代的西方相对比。 5.讲易错
【题目1】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田赋和商税(1776年—1911年)
——摘编自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题目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