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值得大力扶持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关于我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调查
区委政研室、区科协联合调查组
近年来,我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发展势头良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全面了解全区农技协工作,近期,我们着重围绕农技协发展的现状、成效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深入到部分农技协和有关镇、村,通过走访座谈、现场调查和数据统计等方式,对全区农技协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一、我区农技协组织现状、做法与经验
襄州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农业、农村工作在全区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区农技协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快增长,而且在运行中有了质的飞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共有较稳定、规范的农
技协组织111个,会员约1.4万人。其中,成立了合作社的有97个,带动了3.8 万农民入会,其中规模较大的农技协有13个跨镇,10个跨区,5个跨市,2个跨省。按类别分:种植业47个,养殖业34个,服务业24个,农产品加工业 5个,林果业1个;按功能分:技术经济实体型82个,技术信息交流型15个,技术服务型9个,生产经营型5个;按组织形式分:龙头企业依托型42个,合作制型37个,专业户自发型32个,农技协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做法有以下四点:
一是“合作社+协会”,会社联办。今年以来,按照区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与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镇均采取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会社一体,绑定发展”的组织形式,按照统一培训、统一标准、集中备案的方式,在基础较好的合作社共成立农技协78家。
二是“企业+协会”,龙头领办。鼓励龙头企业利用人才、资金、技术、市场资源优势建示范基地,兴办农技协,推行订单农业。例如年产16万吨的襄阳鲁花自2007年落户伙牌镇后,该镇通过“企业+协会”的模式,使全镇花生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1.7万亩,猛增至去年的4.5万亩。伙牌星火公司成立食用菌协会后带动了210户农民种植双孢菇、黑木耳、香菇、平菇,面积达4万平方、35万袋,户平增收3万多元。
三是“基地+协会”,能人创办。采取按产业办基地,以协会联农户的方式,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张家集镇韩集村以襄樊妞妞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成立了土豆种植协会,基地年销售马铃薯1.8亿元,覆盖了全镇蔬菜种植基地的半数。在双沟镇蔬菜协会的引领下,2010年李行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陶王岗、陶河等两个村租地5000亩,建起了集蔬菜生产、清洗、脱水、冷藏及销售为一体的示范基地,目前该镇已初步形成了以乾兴、李行、锦盛、天元俊毅、和利和楚西富民等公司为龙头的产业化格局。
四是“村委会+协会”,干部引办。各级各部门围绕实施全区“三大板块”的农业发展战略,着力引导优势产业向专业村集中。程河镇石台寺村委会发挥集体棉花加工厂优势资源,采取主任、会长一肩挑,成立了“襄阳石台寺棉花种植协会”,网络350户农民为社员,种植集中棉花面积4000余亩。龙王镇杨湾村委会依托襄阳宏海粮油公司成立了优质稻种植协会,从浸种、育秧、苗管到大田机插等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网络农户1.1万户,协会生产的“昊宇牌”香米荣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仅此可为该村农民人均增收150元。
二、农技协在我区“三农”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技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原有的县、区、镇、村四级农技网络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大背景下,农民自发成立的自我服务组织,是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 “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农技协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服务为纽带,以能人为核心,以示范户为骨干,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有效地解决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经济“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一家一户“办”不了的矛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技协经过多年的发展,由最初仅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的低层次合作形式,发展到现在围绕某一农业主导产品的开发,创办一体化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实体,并且打破区域界线,会员已辐射到周边乡镇甚至跨省、市、区的广大农村。通过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农产品,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硒山养鸡协会2006年以前还是个小打小闹的个体专业户,现已发展会员233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7人,聘请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阎怀成、华农大教授刘志勇等9名专家为技术顾问,其禽业养殖辐射襄阳各县市区2800多户,年产蛋鸡200万只,产硒碘蛋22950多吨,产值已达2亿多元。
二是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各类农技协以利益为纽带,把农业经济增长要素整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技农贸一体化的生产服务体系,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批以农技协为龙头带动形成的专业村、特色产业镇和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在我区大量涌现。古驿镇绿鑫源食用菌协会通过建示范基地,抓技术培训,制订产业规划,保护价回收产品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双孢菇的积极性,目前已发展会员80户,种植双孢菇面积30多万平米,年产双孢菇菇4000多吨,产品远销香港、深圳、长沙、福州、武汉等大中城市,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三是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技协以专业技术为纽带,与有关部门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它上联国家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技术推广机构,下联农村千家万户,促进农业科技的需求者、应用者、推广者三者有机结合,把农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先进适用技术迅速有效地传播给会员和农户,已成为我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培训、辐射、推广的重要基地。2009年区科协会同黄集镇水产养殖协会从中科院水生所引进了异育银鲫---“中科3号” 孵化技术。桂建芳教授亲临现场指导培训,2010年春,协会共孵化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鱼苗20万尾,迅速在全区各镇及周边的枣阳、老河口、南阳、荆门等地推广,推广养殖水面50多万亩,填补了我市人工孵化异育银鲫的空白。
四是促进了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完善。农技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自我服务,准确地把握市场和会员及农户的需求,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信息、优良品种、生产技术、生产资料、代购代销、储运加工等一体化的服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耕地出现了年轻的不愿种,年老的种不了,农业生产日益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谁来种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张家集镇双丰收农机协会以入股、挂靠等方式发展会员128户,拥有大中型农机设备160台(套),总服务面积达6万亩,其中农民托种托管2万亩,现已发展成为当地政府推广新品种和试行订单农业的示范基地,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空巢家庭“种不了、管不好”的问题。
五是促进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技协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科普示范、技术推广和综合服务等方式,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