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吾国人没幻想又找不到人生。老杜抓住人生而无空际幻想,长吉(李贺)有幻想而无实际人生。幻想中若无实际人生则无必要,故鬼怪故事在故事中价值最低。《聊斋》之所以好,即以其有人情味,其鬼怪皆人化了。
长吉有幻想,而幻想与人生不能成为一个,不能一致,若能则真了不起。
杜牧说长吉诗“《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理”总合内容、感情、思想、智慧……《离骚》有幻想故怪奇,亦有理——感情、思想;贺之理不及《骚》,而幻想怪奇方面表现于文字者过之。杜牧所谓“《骚》有以激发人意”,此非刺激,乃引起人印象。《离骚》是引起人一种印象,李贺是给予。
“博罗老仙持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长吉《罗浮山人与葛篇》),他人绝无此等句。此为其幻想。诗人之幻想颇关紧要,《离骚》上天下地,鞭箠鸾凤,此屈原之幻想也。但诗人的幻想非与实际的人生联合起来不可,如能联合才能成永不磨灭的幻想,否则是空洞,是空中楼阁。德国歌德《浮士德》中之妖魔虽是其幻想,乃其人生哲学、人生经验;但丁《神曲》游地狱,上天堂,亦其人生哲学、人生经验,故能成为伟大的作品;鲁迅是写实派,《彷徨》尤其写实,此书以《离骚》中句置于书之前面而能得调和。
幻想是向上的,人生是向下的观点,不可只在表面上滑来滑去。而向下发展需以幻想为背景,向上发展亦需以观点为后盾。观点是实际人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幻想说严肃一点便是理想。人生总是有缺陷的,而理想是完美的。诗人不满于现实,故要求理想之完美。
长吉诗幻想虽丰富,但偶见奇丽而无长味,必得根植于泥土中,所开幻想之花才能永久美丽。出淤泥而不染才可贵,豆芽菜根本不在泥土中,可怜淡而无味。极美丽的花朵其肥料是极污秽之物。
长吉幻想极丰富,可惜二十七岁卒,其幻想不能与屈原比,盖乃空中楼阁,内中空洞。
不过长吉除幻想外尚有特点,即修辞之功夫:晦涩。晦,不易解;涩,不好念。诗本应该念着可口,听着适耳、和谐,表现易明了。但长吉诗可读,虽不可为饭,亦可为菜;虽不可常吃,亦可偶尔一用。晦,可医浅薄;涩,可医油滑。李贺诗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决不致油滑腐败。
(节选自顾随《诗书生活·长吉诗的幻想》)
1.下列对于李贺诗作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贺的诗虽富于幻想,但缺少对实际人生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诗作显得空洞。 B.李贺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表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贵精神,是从极污秽之物中开出的 极美丽的花朵。
C.作者认为“理”总合内容、感情、思想、智慧等,而李贺诗缺少这方面的内涵和意蕴。 D.李贺诗在超现实的想象方面是超群绝伦的,但诗味不深,诗境不广,这也与其一味超 现实有关。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贺的诗虽然因为晦涩而显得不易解,不好念,但既深刻又严肃,细读之下就觉得韵味十足。
B.歌德、但丁等伟大作家的创作都告诉我们,只有将诗人的幻想与实际的人生紧密 结合,幻想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C.鲁迅把《离骚》中富于理想的句子置于《彷徨》一书的前面,说明鲁迅虽是在写实的作品中也寄托着自己的理想。
D.作者认为幻想不能脱离实际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幻想,同时,实际人生亦须有幻想的背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的幻想有甚于屈原,但其诗远不及屈原,因为他的幻想“乃空中楼阁,内中空洞”。 B.李贺诗歌创作中存在不足,这也可能与他的年龄有关,如果生命更长些,或许就不会有这个缺憾了。
C.诗中之幻想应该是虚而实的东西。杜牧说李贺诗“《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而辞或过之”,这见解是精辟的。
D.人生总是有缺陷的,而理想是完美的。李贺不满于现实,故他的诗歌中只有怪诞奇丽的幻想而没有实际人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4.对文章的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三段运用细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
B.本文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C.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D.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作者在对中药铺的回忆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6.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先母邹孺人灵表
汪 中
母讳维贞,先世无锡人,明末迁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绝,故亡其谱系。父处士君鼐,母张孺人。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张孺人蚤没,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抚二弟有恩,家事以治。
及归于汪,汪故贫。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数人皆来同爨,先君子羸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无童婢,饮食衣屦,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寝者过半。
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贫,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丐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於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迨中入学宫,游艺四方,稍致甘旨之养。母百病交攻,绵历岁月,竟致不起。呜呼痛哉!
母忠质慈祥,生平无妄言,接下以恩,多所顾念。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至于成立。母禀气素强,不近医药。计母生七十有六年,少苦操劳,中苦饥乏,老苦疾疢;重以天属之乖,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故吾母虽以中寿告终,不得谓其天年之止于是也。呜呼!生我之恩,送死之戚,人所同也;家获再造,而积苦以陨身,行路伤之,况在人子,呜呼痛哉!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朔卒,明年三月戊寅合葬于先君子之墓,其哀子中泣血为之表曰:
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注】①汪中(1745--1794)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②疾疢(chèn):恶病。③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
B.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试题答案
1.B 2.A 3.D 4.A
5.①用“灵芝”设喻,化平淡为生动,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②运用排比修辞,内容集中,增强 气势,感情表达强烈,增强语言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③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 “中药”的含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答对两点给满分)
6. 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丰富文章内容。 ②引出下文对干草的介绍,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密、紧凑,过渡自然。 7.
8.(直:遇到、面对) 9. B
10.(1)白天常常叫姐姐看守房屋,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疲困)地到亲戚故旧处乞讨,
大抵(一般)整天得不到一顿饭食。(“傫”、“匄”、“率”、介词结构,各1分,句意1分)
(2)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对于血肉之躯(生命)呢?
(“论”、“摧剥”、“销”、“血气”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11.①残败凄凉。(1分)
②夫差亡国的根本原因是他骄奢淫侈,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 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 而不应归罪西施。(2分)
③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一个哲理性的见解: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诗人否定
了女祸亡国的观点。(2分)
12.①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2分)
②昔日“香径”、“长洲”如今满眼“棘丛”, 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化做一股凄惨的悲风在吹拂。(2分)(答虚实结合、比喻、借古讽今,只要言之合理,分析正确也可) 13.(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7)杨花落尽子规啼
14. A 兔起鹘落: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作书画、
写文章时下笔果断迅速。也形容动作敏捷快速。
发硎新试:(新硎初试、新发于硎)比喻初次施展才能和本领。
飧饔不继:饔:早饭;飧:晚饭。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分居异爨:指兄弟分家过日子。 15. 16.C
17.C( A语序不当,“19日说,调查发现”; B关联词语使用不当;D缺少主语,且强加转
折)
18. C 19. D 20. A
21.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③可以转变风气 22.审题指导:
蜗牛最后死了,但死并不可悲,所有人最后都要死的;问题是蜗牛最后死在了“草丛中”,它生前没有任何行动,这才是可悲之处。蜗牛没有行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大目标自知做不了,便不做;二是小目标根本不屑做,最终什么也不做。究其根源,蜗牛的悲哀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此则含蓄类材料告诉世人一个普遍道理,一切成功者都有这样的共性:有适宜自己的理想,有实现理想的坚定行动。反之,生活中的一切失败者,失意者,也常有这样的共性:不能正确自识自我,目标不切实际,懒于行动。
可以这样表述立意: (1) 目标要合适 (2) 不能好高骛远
(3) 清醒认识自我,努力实现自我 (4) 做好小事,就是大事
(5) 做永远比想重要
附【参考译文】附【参考译文】
先母名维贞,祖先是无锡县人,明末迁居江都县,同宗共七支,其中六支都绝了后代,因此家谱亡失。外祖父名鼐,是个不曾作官的儒生,外祖母姓张。外祖父当年在家中设私塾教学生,先母空暇时就在屏风后听课,因此私塾中所教的书都能背诵。外祖母早死,外祖父衰老虚弱,母亲尽心奉养,抚育两个弟弟有恩,家事料理得很有条理。
等到嫁给汪家,汪家本就贫穷。先父原是入赘的。伯父要卖掉住宅,祖宗神主没地方安置,先母说:“哪有做媳妇而不奉祀公婆的?”就请求外祖父拨另外的房间供奉。后来伯父、叔父几人,都来一起生活,先父体弱多病,无力谋生。先母生了两男两女,家中没有男仆婢女,喝的吃的穿的,都由先母一人供应,一个月里有大半日子不能安睡。
先君子过世,伯叔父们更贫困,日子久了就离开各自谋生去了。先母教几个女学生,同时帮人做鞋子维持生计,还希望保得住孩子们。碰上大饥荒,穷到一无所有无凭藉可活命。 迁移到北城,住的只有三席地方,左面没墙壁,用草席来遮蔽。白天叫姊姊看著家,先母带领我和妹妹,颓丧地到亲戚家乞讨,常整天吃不到一顿饭。回来就在地上铺著稻秆睡觉,冬天夜里冷得叫出声来,母子相拥,想不到能安全度过,等到看见早晨阳光,就高兴地有活下去的指望。到我中了秀才,到各处游学讲艺,稍能准备些鲜美食物奉养母亲,而母亲已得了各种疾病,缠绵岁年,竟然去世。唉,真是悲痛啊!
先母天性忠诚、质朴、慈爱、祥和,一生没有诳言妄语,对待晚辈有恩惠,多方照顾体念。当我小时,同族亲戚没有怜恤的。母亲九死一生,流离转徙,抚养孤儿,以至於成家立业。先母体质本来强健,一向不看病吃药。总计先母活了七十六岁,少时苦於操作劳累,中年饱受饥荒贫乏之苦,老年苦於疾病缠绵折磨。加上天伦的乖离,人事的不顺利,她的一生,很少有过一天的欢乐。说到她受的挫折和伤害,就是金石也可以被销毁,更何况血肉之躯呢?所以母亲虽是中等之寿去世,绝不能说她天赋的寿数就只有这些。唉!母亲生养我的恩情,初丧母亲的哀痛,本是人人一样的;家庭得以重新兴起,可是母亲却被累积的劳苦折磨死了,不相识的路人都会伤感,何况儿女呢?真是悲痛啊!先母在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初一日逝世,合葬在先父墓里,她的哀子汪中泣血立此石碑,写此墓表,说:
唉!这是汪氏节母的坟墓。她经历千辛万苦抚育后嗣,希望后人保护这坟墓与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