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样 2015、11
温馨提示:
(1)对于每一道题目,请同学们务必完整、仔细、耐心阅读,然后再作答,这非常有助于提高你的成绩。
(2)学生只需上交5、6、7、8页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
确的,请你把答案写进后面的答题栏内)
1.某同学暑假里参观了一处远古人类博物馆,这是他保存的参观券,请根据上面信息,判断他参观的是哪一博物馆? A.元谋人博物馆 B.北京人博物馆 C.山顶洞人博物馆 D.半坡博物馆
2.氏族聚落建立后,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也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远古人类开始了
A.游牧生活 C.定居生活
B.烧制陶器 D.掠夺战争
3.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高山顶端
D.半地穴式房屋
4.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等,这些传说表明
A.炎黄二帝都是神仙,下凡助人 C.炎黄二帝纂改史书,抬高自己
B.传说毫无史实根据,一派胡言 D.发明属于集体,后人附会其名下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5.下面示意图左下角的括号里应该填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6.一个政权的建立应该有时间、国号、都城、开国之君等要素,一位同学列表学习了某个朝代建立的几个要素,请你指出错误的一项
A B C D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夏 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7.西周末年,王室势力日益衰弱。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那么,东周建立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 A.公元8世纪70年代初
B.公元8世纪70年代末
D.公元前8世纪70年代末
C.公元前8世纪70年代初
8.据《定陶县志》记载:“曹叔振铎,周文王第六子,武王克商,封于曹。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古曹国葬地,仿佛若山,故名仿山。”由此材料可知,仿山的得名和下面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9.周初实行的分封制
A.加强了周王室对广大地区的统治 B.遭到了宗族功臣等人的强烈反对 C.激起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众多起义 D.加速了周王朝的快速灭亡
10.仔细观察图中君臣二人的对话,指出这幅图
和下面哪一事件密切相关? A.齐桓公称霸 B.晋文公称霸 C.楚庄王称霸 D.秦穆公称霸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
11.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朝秦暮楚、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这些事件
(成语或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
A.和平稳定的历史 B.诸侯争霸的历史 C.经济发展的历史 D.百家争鸣的历史 12.下图中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与崩溃 C.百家争鸣的宣传鼓动
B.诸侯争战的连绵不断 D.铁犁牛耕的普遍使用
13.“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话说得
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经过 C.内容 D.影响 14.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如图),这
是一件 A.兵器
B.饮食器
C.礼器
D.乐器
15.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流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这说明了
A.儒家思想是统治者唯一信奉的思想 C.孔子是封建社会各朝代最高统治者
B.熟读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好国家 D.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16.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如示意图)”,指的是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3页(共8页)
A.一百名学者在争鸣 B.一百家派别在争鸣
C.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 D.一场影响深远的民主政治运动 17.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至今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
A.防洪灌溉 B.水产养殖 C.旅游休闲
D.蓄水发电
18.右面是一幅战争形势图,图左上角的方框里
只有“形势图”三个字,请观察图中信息,这应该是哪一战争形势图?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秦灭六国 D.陈胜吴广起义
19.下面不属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所采取...
的一项措施是 A.采用皇帝称号
B.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在北方修筑长城
20.右面示意图显示出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而统一了
A.国家 B.文字 C.货币 D.度量衡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4页(共8页)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样
评卷人
得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9分;共35分。但本试卷满分不得超过50分。例:
某生选择题得20分,非选择题得29分,则其总分为20+29=49分;某生选择题得20分,非选择题得34分,则其总分仍为50分,而不是54分。此例。) 评卷人 得分
材料二 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禁止弃农经商;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公布法律,实行连坐法;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 (1)材料一中的人物主持了材料二中的变法,请问,材料一中的人物是谁?(2分)变法
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
2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2)材料二所列主要变法措施中,除了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推行县制、严明法令之
外,还有哪两项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4分)
材料三 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说:“……寡人以一己之力,兴兵除暴乱,靠祖宗保佑,灭了六国,天下大定。今称号不变,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请你们讨论我的称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3)材料三中“初并天下”是指什么?(2分)寡人是指谁?(2分)最后定的称号是什么?
(2分)
(4)材料二的变法和材料三的“初并天下”二者之间有何关系?(2分)
座号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6页(共8页)
评卷人 得分
2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观察下面一组示意图
(1)你从图一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至少两条,4分)
(2)据图二,指出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特点?(2分)西周的统治阶级包括哪些人?(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7页(共8页)
材料二 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造成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3)请回答,秦始皇最终接受了谁的建议(2分)?
(4)请你将下图中的秦朝政治体制补充完善。(5分)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皇 帝 地方政府 材料三 “壮士不死则已,死就轰轰烈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就是天生的贵族吗)?”
——《史记》
(5)材料三中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概括指出其发生的根本原因。(2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把答案写进后面的答题栏内)
1.A 2.C 3.B 4.D 5.A 6.B 7.D 8.B 9.A 10.A 11.B 12.D 13.D 14.C 15.D 16.C 17.A 18.C 19.D 20.B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9分;共35分。但本试卷满分不得超过50分。例:某生选择题得20分,非选择题得29分,则其总分为20+29=49分;某生选择题得20分,非选择题得34分,则其总分仍为50分,而不是54分。此例。) 21.(16分)(1)人物:商鞅(2分) 目的:富国强兵(2分)。 (2)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各2分,共4分)
(3)秦统一了全国;(2分) 秦始皇;(2分) 皇帝(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8页(共8页)
(4)关系: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有这个意思即可)
22.(19分)(1)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重要的封国有卫、鲁、齐、宋、燕、晋等;分封的诸侯国中地理位置最北的是燕国;封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少数民族在北方等。(每点2分,共4分) (2)特点:严格的等级制度。(2分)
统治阶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写完整才给2分) (3)李斯(2分)
(4)中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每个1分,共3分) 地方:郡守、县令 (每个1分,共2分)
(5)事件:陈胜、吴广起义(或者,大泽乡起义) (2分) 原因:秦的暴政(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9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