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1,选题意义与背景
国际货币是在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和储藏手段三个职能上的延伸。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该国总体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因此经济规模决定了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潜在使用情况。要取得国际货币地位,一国的资本市场与外汇市场必须开放且高度发展,该货币发行国必须拥有一个较为开放的、交易规模巨大、体制健全的金融市场,也就是金融市场应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一国货币能成为国际货币,具有享受国际铸币税,拥有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为外贸和对外投资活动提供便利,改善贸易条件,为本国金融机构带来新业务收入,为该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起到推动作用等一系列好处,所以各国都竞相争取取得这种权利,人民币也不例外。目前,人民币已经逐步放宽汇率的波动幅度,并与日元达成直接兑换协议,已经向外透露出成为世界货币的意愿。但是,如同日本等国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本文就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研究现状
2009年7月,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动。本轮人民币国际化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和延伸,给商业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国际金融业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构成了银行业一个新的竞争领域,也对普遍缺乏相关业务经验的商业银行提出挑战。
○
大多数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保持乐观态度。李纪纲1(2012)认为人民币必然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货币,中国的金融市场都没有达到很成熟很健全,还偏向一个投机市场的时候,开放这个货币,使它成为国际流通的货币,以国家的概念来看,这个墙是堵不住外资来到国内,把市场变得更动荡,人民币国际化是有一个
○
进程。赵海宽2 (2001)建议,应该推动人民币逐步成为世界货币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使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人民币应该成为世界货币之一,最少应能发挥一部分世界货币的作用。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需要一个自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他指出,中国应该采取积极地态度,
○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这一进程。国际著名投行高盛3表示看好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预计人民币有望在5到10年内成为全球第四大储备货币。
当然,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时髦的词汇,而是一揽子计划当中的组成部分。”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表示,“人民币马上要在全世界发挥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的论调是
○4
“非常天真的”。对于中国会靠哪些主要的盟友来推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改革,戴相龙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并非选定哪个盟友,排斥哪个国家。○5
同时,国外的相关机构,学者对人民币也各有不同的见解。已故的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施早在1999年就在德国《明镜》周刊发表文章,指出20年之后,这个世界上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种货币。在南美和北美,美元将通用;在亚洲,中国的人民币将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其余地区欧元将成为主要货币。2001年,德国前总理施密特预言30年后,世界上将可能有三种主要货币——美元、欧元、人民币。同年,《远东经济评论》发表的题为“人民币的时代”的评论文章于旨出:在21世纪头几十年的某个时刻,随着人民币实现完全兑换,很快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欧元和日元之后的世界上兑换频率第四高的一种货币,世界将获得一种新的全球性
货币,人民币将会打破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平衡,如果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重视程度不够,那就会面临风险。近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罗杰夫发表文章称:“未来,如果全球只剩下三到四种主要货币,那么人民币将是其中之一。人民币有资格成为与美元、欧元比肩的世界级货币。”他说:“随着中国经济、贸在全球地位的持续上升,人民币将成为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界和各界人士对人民币是国际化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尚有分歧。综合来看,对不同货币国际化的路径缺乏深入考察,没有对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体的货币国际化进行全面比较分析;没有更深入地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整体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3,结构安排与基本结论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重要性,
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理论和观点进行了综述和评介,并对论文的结构安排与基本结论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对货币的诞生与发展简单陈述,目的在于对货币的本质进行梳理,再对国际货币的特征与本质进行陈述,阐明国际货币所具备的各种功能与特点。第三部分,分别对美元和日元国际化历程以及目前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入探讨,最后就国际货币给当事国带来的利益大致展望人民币国际化给国内经济等各个领域带来的好处进行预估。第四部分,根据历史数据及资料,论述人民币国际化目前所处阶段,以及对该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及做法提出可靠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第一,人民币的国际化是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第二,在各个国家的定量宽松政策下,人民币的国际化机遇是良好的,但是也充满了挑战。第三,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或许应该成为超主权国家货币,或者成为类似欧元的亚太地区货币,中国应该享有该货币的定价权或者发行权,人民币国际化是把双面剑,有收益必定有风险,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到了我国乃至亚太地区的稳定。
二,货币及世界货币的发展历程
1, 货币发展历程简介
货币起源和本质,适应了价值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其历经了:简单货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备的。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货币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等数次转变。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商品交易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直接的物品交换常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媒介。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被人们认可时,它就固定成型转为货币。历史学家发现,在人类早期文字记录中,记录交易的文字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5000年前,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的交易记录,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字记录。泥板如同现在的合约,明确记载了交易双方、交易物品。法学家认为,这些文字是人类最早的契约,经济学家认为,契约就是人类最早的货币雏形。
随着各个民族的商业文明的出现,也诞生了各个民族自己的货币。公元前3000年,楔形文字泥板伴随着古巴比伦文明的发展成为货币;公元前2500年,在古埃及尼罗河流域,诞生了一种称为德本的金属货币;公元前2000年,在古印度的恒河流域,古斯塔金币成为流通货币;公元前1500年,在古中国的黄河流域,华夏
文明的诞生,海贝类成为早期的中国货币;在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文明在地中海沿岸诞生,雅典“狮币”成为地中海沿岸的主要货币。雅典是当时的海上贸易大国,在地中海沿岸汇聚了发达的商业帝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商业区,雅典便成了当时的全球商业中心。公元前600年,古希腊诞生了自己的货币“德拉赫玛”。伴随着古希腊的不断繁荣,“德拉赫玛”成为当时地中海沿岸的通用货币,雅典的繁荣足够雅典人支配当时的世界。公元前6世纪,伴随着古希腊梭伦的政治制度改革,奴隶制的转变,货币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工具。公元13世纪,货币资本化,推动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又使人们普遍接受了货币的放贷生息的货币资本化。1347年,意大利热那亚商人将货币改换成第一份保险单;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货币转换成第一张股票;资本的力量得以凸显,独立的资产阶级诞生,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资本主义。在古代的中国,货币从贝壳转变为统一的刀币,再定型为外圆内方的铜钱、铁钱,而在北宋年间的成都,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当时的成都物产富饶,是丝绸制品的重要产地,在交子出现之前,当地贸易使用的是铁铸的铁钱,交易一匹丝绸需要130斤重的2万文铁钱,交易极其不方便。于是民间便有一些财力雄厚的诚实商人,其他商人将金属货币存放在他们这,由他们开具特制的收据,这些收据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便是交子的具体由来。而后,交子的发行逐步改由官办,严格发行且授予了皇权,便渐渐发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成为最早的信用货币。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欧洲人不断登陆美洲,也给新大陆带去了欧洲的资本货币文化。资本的力量在美国300年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轨迹:1792年,梧桐树协议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第一份契约;1817年美国开通的伊利运河承载了期货市场的流动;1835年开始的铁路建设,工业化革命在资本的引导下蓬勃发展达到鼎盛;1944年,二战结束后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双挂钩”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构成了当今世界金融格局的雏形;1971年,伴随的电器革命的创新与发展,纳斯达克网络交易所成立。至此,货币演绎为现代金融,货币的走向决定了未来的世界格局。 2, 世界货币的展历程
在人类的历史上,贝壳、羽毛、铁、铜都曾充当过货币,但是最后,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文化,在各文明还没有相互交流的时候,人们便选择黄金作为货币。以黄金为代表的金属货币曾一度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中流通,为贸易提供便利。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要经历四个阶段:一、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三、由政府推动的货币结算国际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四、完全的可自由兑换。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二、国际货币发行国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对内要高度的统一;三、国际货币发行国要使该国货币本身能够自由兑换,以使该国货币在国际间能够广泛的自由流通;四、严守货币纪律,不能够乱发通货。
17世纪末,英国经历着一系列的战争,征服欠下了巨额债务,银币是当时欧洲的主要货币。1696年,英国征服决定重新铸造货币,降低银币的含银量以铸造更多的新币还债,但是消息走漏民间,白银价格一度暴跌,黄金价格不断上涨,英格兰银行遭遇挤兑。英国政府最终妥协,再次发行新货币以稳定市场白银数量,但是面值的确定问题却困扰着内阁。最后在民众的压力下,政府决定维持原银币的重量,因此不仅又花费了一大笔的白银,而且还承担了比以往更大的压力。随着银币的公信力下降,人们纷纷以白银兑取黄金保值,金子成为超越白银成为最为炙手的金属。当时的皇家铸币局局长——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爵士,在参考了欧洲其他国家货币交替的经验,得出结论:白银流失是不可逆转的,人们拒绝使用白银,所
以,应该彻底放弃白银铸币,改用黄金铸币。之后,牛顿撰写了报告,结合东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例子,详细论证了白银与黄金的走势。1717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将英国的黄金价格定为3英镑17先令10便士每盎司(纯度0.9),从此,黄金价值正式与英镑面值挂钩,而在当时的英国市场,黄金早已取代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货币金本位制正式建立。1818年,荷兰实行金本位;1871年,德国、日本实行金本位;1873年,以法国为首的拉美货币同盟国实行金本位;1875年,北欧的丹麦等国实行金本位;1881年,阿根廷实行金本位;1893年,俄罗斯实行金本位;1900年美国实行金本位,金本位制让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变得简单而稳定,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金本位的传播也得益于英国的不断强大,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金融体系,伦敦便是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严格控制了黄金的流动,自由铸造和自由兑换难以实现,金本位的生存基础被破坏。随后,英国被迫停止金本位,印发纸币以维持战争经费。1925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丘吉尔宣布英国重返金本位;1929年,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时期,为了促进出口,各国又再次放弃金本位;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布,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1971年8月15日,美国在国内通胀的压力下,美元宣布放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从此,货币告别了黄金,走上了主权信用货币的道路。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作为第一个完成工业化改造的工业文明强国,有着完善的制度、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这一切不仅得益于金本位制度,还受益与有一个国家民主的政治、自由的经济和健全的法制作为支撑。从1860年到1914年,全球贸易的60%以英镑标价与结算;1913年末,全球的外汇储备一半以上时英镑,英镑是第一个在世界上流通的主权货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二战的爆发,美国逐步崛起并取代了英国的地位。1792年,美国《铸币法案》颁布,美元由此诞生,但是在初期由于政府的松散,美元并没有被大部分美国人作为结算工具,1800年左右,全美国的社会货币流通总量只有280万美元左右。1892年,通用电气公司成立,电气时代的来临。19世纪末,人类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成为应用技术的领先者,到1894年末,美国工业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从1912年开始,美国的商品出口超越英国,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二战末期,美国对饱受战乱的盟国提供了大量物资,以此换取了大量的黄金储备。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元以压倒性优势,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同时,这也离不开美国强大自由的资本市场。1971年,美元迫于通胀压力,宣布与黄金脱钩,固定汇率制由此解体。近现代时期,欧洲整体经济规模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均处于世界前列,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中与美元相抗衡。此外,日元、马克、英镑、瑞士法郎等也占有一定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过去美元在国际金融的统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2008年的金融危机至今,美元和日元的定量宽松政策,人们开始质疑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甚至有呼吁超越主权国家货币的声音传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在不断强烈。截止2011年末,在各国的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比例为62.2%、欧元为24.9%、英镑为4%、日元为3.6%、瑞士法郎为0.1%。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综合实力的比较,而不是刻意追求的,它只是世界主要贸易国、主导银行业务和金融市场地位的副产品。
三,各国货币国际化历程简述及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损益
1,美元的国际化历程
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1776年7月4日,乔治.华盛顿在费城的
大陆会议中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脱离英国独立;1789年4月30日,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乔治.华盛顿就任第一届美国总统;1792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铸币法,在费城建造美元铸币厂,美元诞生。在美元诞生之前,英国当局对北美殖民地的货币控制十分严格,1765年,英国人对殖民地开征“印花税”,遭到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同年,驻营调理颁布后,英国政府派遣军队驻扎北美,士兵与居民关系恶化,冲突不断发生;1770年发生的“波士顿惨案”,英军被迫撤离波士顿;1775年,波士顿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独立战争从此开始。独立战争的胜利,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奴隶制契约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19世纪60年代初,美国北方兴起打规模民主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而当时的南方各种使用的是奴隶制度;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声明反对奴隶制度,引发了南方的脱离,南北战争由此爆发;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全部政权,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使美国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期间,是美国崛起的孕育期,此时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较弱,加上英镑的强势,美元并不为世界所认可。直到一战之前,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完成,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国际经济地位有了明显变化。美元此时也逐渐被欧洲等其他地区所认同,但还不具备与英镑相抗衡,称霸世界的实力。19世纪末期,新兴的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有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已经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并逐步步入了帝国主义时期。美国垄断资本财团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于是各种宣传机器大造对外扩张的舆论。相对于强盛的英国,美国选择了以西班牙为对手,为争夺殖民地爆发了“美西战争”。美国第26届总统T.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大棒外交政策”,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听命于美国。在“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时,时任美国第27任总统的塔夫脱做出改变,提出了“金元外交”,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通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美元由此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且远远超过英国、德国、法国。
从1914年一战爆发至1939年二战爆发前,美元逐渐成为强势货币。一战使参战国受到重创,虽然1917年美国宣布加入战争,但战场远离美国,反而本土经济在战争中受到了大量的需求消费刺激,积累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一战结束后,其他国家都无力恢复金本位的情况下,美元坚挺得保持着与黄金稳定的兑换关系,因此,一批国家聚集在美元周围,形成美元区。然而,此时的英镑虽显颓势,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犹存,二战前夕的埃及、日本、泰国、阿根廷等依然附属英镑区。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主要国家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英、法、德、意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相比之下,美国凭借《租借法案》为盟国提供军火、食品、医药等援助获取了英国大量的黄金储备,经济实力大增,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为美元霸权建立了重要基础。二战结束后,1943年,美英两
国政府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了新的国际货币秩序,分别提出“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美国最终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而胜出,英国被迫接受“怀特计划”。1944年7月,44个国家代表在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一致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定书》及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和开发银行(即后来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际上控制在美国手中。《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双挂钩”机制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达成,标志着美元初步获得了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在随后的一段时期里,美元依靠完善的金融体系,通过“关税贸易总协定”、“马歇尔计划”等不断向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逐步确立了世界主导货币的地位。
20世界60年代末期,美元危机频发,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美国就必须以逆差形式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清偿力,同时还要保持美元的信用,维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面临着“特里芬难题”。随着美国经济盛极而衰,美国出口逐年下滑,国际贸易逆差诱发了大量的财政赤字,美元购买力下降,引起通货膨胀。迫于形势,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支柱倒塌。到1973年3月,主要国家货币与美元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均已倒塌,二战后实行了近30年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美元的霸权地位遭到极大削弱。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的《牙买加协定》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其规定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从而削弱了美元及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牙买加体系的新阶段。1973年,以色列发动了赎罪日战争,石油价格暴涨,华尔街则把大量石油美元分销到拉美及中东地区,美元被石油认同又回归世界货币市场。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是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过渡到“美元本位制”;美元的国际地位虽然已明显削弱,但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尽管在牙买加体系初期,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并在1990年降至历史最低点,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又逐渐恢复到国际储备的2/3左右。这一切又得益于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抓住时机,并在冷战结束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科技革命”和“新经济—经济全球化”得到发展;合理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搭配,扭转了财政赤字,保持了低通胀与高增长;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恢复,在面对日本、德国等一批新兴国家挑战时,仍然具备无法撼动的实力与影响力。但是,“浮动汇率”已经走向了市场的最前沿。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大受震撼。随着美国不断出台的定量宽松政策,美联储大量发行纸币,美元债务的贬值,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国际货币体系应有的样子,是超主权货币还是SDR,是美元还是欧元。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作为美国债权国乃至世界主要出口国、贸易大国最关乎切身利益的议题之一。 3, 日元国际化历程
日本由于地理、文化等因素,货币的使用与发展十分复杂。在公元3世纪之前,日本的社会财富是按稻谷来计量的,岛国人民过着部族式的生活。日本货币的源流来自古代中国的圆形方孔钱,这种形状自秦朝统一货币开始使用,直到汉朝,在东亚广泛传播。在唐朝时期,统一的大和民族的日本朝廷开始向中国学习各种文化制度,
货币制度也开始传入日本,使用的货币包括当时唐朝铜制的开元通宝与日本银制的和同开珎。在公元708年,日本元明天皇开始铸造银和铜制的两种和同开珎,而日本民众对货币并不了解,于是就由朝廷开始自上而下的推行货币使用,但由于铜供应不足,货币质量粗劣,货币制造在10世纪中期就废止了。货币停止发行后,日本的贸易便一直使用着外来币,主要来自宋币。在15世纪前后,日本一些豪族,商人试图自铸货币,但是货币质量恶劣,并没有被民众接受。在经历一系列战争后,到了日本近世时期,日本封建社会高度发展和成熟,思想不断开放,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高度繁荣时期,同时,幕府规定发行天正大判,日本统一货币制得到确立,以金、银、铜为法定材质。随着贸易的不断繁荣,各藩内部开始发行信用度较高的纸币。随着黑船事件发生,日本民族开始了以资本主义变革为核心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71年5月10日,日圆诞生,并确立了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制度;1882年,日本银行成立,并与同年10月10日开业;1885年5月9日,日本银行发行日本银行券;1897年,金本位被日本法律确认;1899年,日本的纸币作为统一货币正式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