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课堂实录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采薇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校 关传华
课前生活动:背诵《采薇》最后一段。
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疏通,对课文中的相关字词做了正音和解释,对士兵们的战斗生活做了分析和探究,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分析课文最后一段。。 一首写战争的诗歌,在结尾处写了归乡士兵的情怀,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请生再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师:《采薇》这首诗的结尾一向为人所称道,历经千载,凌空而传,让人产生无限遐思。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做鉴赏。 生1:是一个老兵(师生轻笑),几十年时光荏苒,他终于告别了战马戎车,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份感情太沉重了。
生2:我觉得既不是那么的高兴,也不应该是那么的悲哀,应该是一种难以说出的感情。应该是很复杂的。
生3:身历过战争,对战争的感受是最深的,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情感的表达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杜甫诗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不同,情亦殊。
生4:我记得《十五从军行》里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样的诗句,这个老兵害怕见到这样的情景,所以有忧虑,有恐惧,又担心又害怕,当然,能回到家乡也有惊喜和快乐。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们的回答比较好,他们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视野。“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歌贵在含而不露,蓄而隽永,我们的先人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们来领略她的精彩。现在请第二小组同学具体来分析。 第二小组准备好了?开始
生1: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柳与留谐音,让我想到当初出征的时候,家人对他的关怀,家乡对他的牵绊,小伙伴们的挽留。另外还有春之柳,也象征了他的青春,他的年轻,他的强健。 生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征兵的号角吹响的时候,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他会怎么,不言而喻,别无选择,一往无前。中国百姓的生存关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才是莫大幸福。如果一场不可避免的领土与主权捍卫战暴发,只有勇敢地去应对。
生3:在势不两立的角逐较量面前,只有英勇果敢顽强拼搏,以自卫反击、甚至更激烈的力量对抗,才能换得较为长久的安宁,所以我说他颇有曹子建的白马篇中的骑士风采:“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去的时候朝气蓬勃,斗志昂扬,但回来的时候,带有人生的苍凉,这几句诗歌高度地概括了人生的短暂,人生变化的无常,从青春到白发,从欢乐到痛苦,时间在一往一来中积淀成人生的悲剧和无奈。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坚定与无助。(师生报以掌声)
师:太精彩了,有高度有深度,富于弹性和张力。继续
生:4:他从内容上来说的,我从手法上来说,具体使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主要是乐景衬哀情。这种手法我们在唐诗宋词中会经常提到,比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看当时之景,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小组的学生跃跃欲试)
生5:那在这首诗中,在依依杨柳,霏霏雨雪中凋零的岂止是无限的春华与秋实,飘零的柳叶与寒冷的冬凌,又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青春与人生,美好的未来与事业。“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更是以乐写哀,哀更哀。这四句诗很有故事性,像老师说过的那样富于弹性和张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
生6:(我接着上文)如同徐志摩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多情的柳树种植在河岸边,柳枝如同少女的手,把他挽留。“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回到了故乡,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不在,家人不在,家园不在,杨柳不在,只有漫天飞雪。一战几十年,可想而知,正是靠着对家园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作战的自信,才回到了家乡。这样一比,增添了无限的意蕴。(师生长久的掌声)
师:第二小组真是一个赛一个,准备充分,语言流畅,口如悬河,无懈可击。我们把机会让给第三小组,看看他们的表现。(开始)
生1:战争历来都是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但是战争的目的就是给人类带来和平。战场上战士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英勇无畏,保家卫国,我们可以把这场战争看成是正义的,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安慰。但现实真的如此吗?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一个伤心人对生命的哀伤。这种哀伤更深刻,可以让每个读者共鸣,反思自己的哀伤和生命,我认为比诗经《黍离》里的那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那个形象更令人震撼。
生2:由此我也想到了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这首诗。读这首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唐王朝穷兵黩武,频繁的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将士们早已变成鬼了,家乡的亲人们还以为他们活蹦乱跳地活着呢,通过这一对比的描写,更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憾力。由此可见,战争的残酷和对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我们对主人公也有深深的同情,为他一掬辛酸之泪。
生: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场战争会改变很多,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本诗结尾是他生命的哀叹,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我想到袁枚的《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 ”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生4:那么我们看这个老兵,他的遭遇也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不止他一个这样,他回乡了,还有那些埋骨他乡的,他百感交集,他万千思绪啊。同一个我,同一条路,却又着如此的不同,平平道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得有着多么大的情感冲击力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真是田园寥落干戈后,自己飘零回乡中。(长久的掌声)
师:同学的掌声给以充分的肯定,三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分析鉴赏了《采薇>的结尾段, 我们看这位老兵,他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舨只能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奋斗、拼搏等等,这些都是动人的生存体验,而表达这些动人体验的生存,就是动人的诗篇。
希望同学们用心体会,也用自己的优美语言来歌颂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