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完整版2024

2025-04-29

浮电解法直接生产金属锌工艺研究、低品位锌矿浸出-萃取-电积工艺的前期工程化研究、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生产工艺研究、硫化铜矿细菌浸出-萃取-电积提铜试验研究、高纯锌的生产工艺研究、湿法浸出-深度净化-长周期锌电积关键技术研究、钼镍矿综合利用工艺研究、含铟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酸浸回收锌铟新工艺研究、铜铅锌银复杂多金属硫化矿加压浸出研究、个旧霞石正长岩综合利用放射性研究、高钨高铝锡矿电炉熔炼工艺研究、光伏用多晶硅新技术开发研究、刚果(金)含铜、铅锌、钴和锗的炉渣综合利用研究、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硫化锌精矿加压氧浸工艺研究、氧压酸浸渣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硫化铅锌混合精矿和硫化锌氧压浸出研究、高纯二氧化硅制备新技术开发研究、钾长石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和刚果铜精矿火法冶金试验研究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1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3等奖2项,有色金属行业协会1等奖1项、2等奖3项,2009-2010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2件,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 Email : 13987186818@163.com

余正涛,男,1970年生,云南省曲靖市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导,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昆明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昆明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首席教授,2000年硕士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200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8年11月-2009年12月在美国Purdue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200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6年破格晋升教授,2009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冶金信息处理、冶金智能控制及机器

学习方向研究。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年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信评议人,中国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信息检索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中文信息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委员,云南省高端人才引进评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电子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评审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九五攻关项目、云南省教育厅基金及横向合作项目近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EI收录80余篇次,第一授权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软件著作权55项。以第一获奖人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 Email : ztyu@hotmail.com

杨斌,男,汉族,1965.5.8生,云南省元谋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系,获学士

学位;1990毕业于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8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1月至 2007年12月,国家公派到莫斯科国立钢铁及合金学院有色金属教研室访问。1992年评为讲师;1998年评为副教授;1999年评为教授;2003年遴选为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2006年至2009年,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2009年至今,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从事冶金科学与工程的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先后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教育功勋奖等称号。主持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29项。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7件;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和图书7部,发表论文106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5篇;担任云南省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兴滇人才奖、云南省教育功勋奖等称号。

杨斌教授在科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带领团队发明了“从含铟粗锌中高效提取金属铟的清洁冶金新技术”,开发了与新技术配套的新装备,具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特点,整套工艺及装备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2004年起先后在云南、广西和湖南的5家企业推广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3件,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度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7年度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开发了“硬锌真空蒸馏处理技术”,1997年在广东韶关冶炼厂建成5条生产线,该技术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技术属国内首创,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研发了“从复杂锡合金中高效提纯金属锡的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套技术先后在全球锡生产龙头企业云南锡业集团等14家企业建成20条,在美国、英国的2家企业建成5条,累计新增产值超过200亿人民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分别获2012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组还研发了从有色金属生产过程的中间产物中提取镉、硒、铊、碲、镓、金、银等稀散金属以及贵金属的新技术,实现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硒的提纯技术获得2006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研发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

Email : kgyb@sina.com

徐瑞东,男,1975年生,黑龙江省双城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校级教学名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云南省冶金电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湿法冶金用电极材料创新团队、昆明理工大学冶金新材料与表面工程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成员。兼任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电镀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云南铜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

术/技术委员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

审专家、《JCAMS》期刊副主编、《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等期刊的通讯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新型节能惰性阳极材料、电化学冶金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无机涂层材料重点实验室基金、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云南省政府和昆明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研究等项目。作为执行负责人及项目组核心成员,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国家财政部重大专项、教育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6人,已毕业研究生11人。

在《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2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60余篇。申请专利20件,获授权12件;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昆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专利一等奖各1项。获省校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以及全国冶金高校学科建设先进工作者、校伍达观杰出教师奖、红云园丁奖、中青年课堂教学比赛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Email : rdxukm@aliyun.co; 2545845040@qq.com

谢刚,男,1961.11月生于重庆市,1978年考入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稀有金属冶金专业学习,1982年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地质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工作,1984年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进行硕士、博士学习,1990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1992年博士后出站后到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工作,1993年破格获得副教授职称,1994年破格获得教授职称,1998年被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至1997

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8年12月调至昆明冶金研究院任副院长,2011年7月至今任昆明冶金研究院院长一职。

为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云南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学科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毕业博士及硕士生60多人,指导在读博士及硕士生20多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

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冶金科技工作,在湿法冶金、熔盐电解、计算冶金等领域开展研发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多项。

Email :gangxie@sina.com:

王华,男,1965年生,湖北崇阳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导,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复杂有色金属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1983年9月考入东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1987年7月毕业,同年9月考入昆明理工大学,师从蔡乔方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3月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1993年9月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戴永年院士,1996年3月获博士学位,并担任冶金系副系主任。1997年8月被破格提拔为教授,1998年2月开始担任冶金系系主任,1998年10月受日本国家政府奖学金资助前往京都大学能源科学研究生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00年9月学成回国。2001.1-2005.11担任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部主任,2001年6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5.12-2007.1任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部主任,2007.2-至今任昆明理工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2005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被评为云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优秀教师,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环保、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过程模拟与仿真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冶金节能减排与强化冶炼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主持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科技攻关项目等30余项科研项目,近五年合同科研总经费逾6000万元。先后发表SCI/EI收录论文百余篇,出版包括《冶金热工基础》、《铜渣中有价金属回收的应用基础研究》、《低温余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在内的专著与教材共15部。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2次,获“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与“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各1次。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省自然科学奖6项,其中完成的“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的“复杂铜原料电解精炼及综合回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获2013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一等奖。

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科委员会理事、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云南省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同时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学报》主编,任《Rare Metals》、《稀土学报》、《工业加热》、《能源技术》等期刊编委。

王华教授是依托西部边疆地区自身力量培养出来且一直扎根于祖国边疆的优秀学者,一者从事冶金、能源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我国有色金属冶金国家重点学科冶金节能减排与强化冶炼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学风严谨、工作扎实、善于吃苦、为人师表、富有开拓精神、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1)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二噁英污染与控制研究,结合熔融还原强化冶炼,提出了生活垃圾直接气化熔融焚烧新工艺,并自行设计开发了生活垃圾直接气化熔融焚烧零排放成套设备;

(2)针对传统的显热和潜热蓄热材料的优缺点,研发了将两者复合在一起的能快速蓄、放热并具有较高蓄热密度的高效复合蓄热材料制备新工艺,针对蓄热室蓄热/放热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特征提出了利用复合蓄热材料分层充填的复合充填蓄热室的概念,首次提出了温度变化浸透深度的概念,并建立了相关基础理论;

(3)针对化石燃料在传统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NOx、SOx等污染气体,在整合了能源化学、燃料电池和熔融盐化学等科学基础上,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

一个全新的基于熔融盐循环热载体的无烟燃烧技术,提高化石燃料热利用效率的同时彻底避免了NOx、SOx等有害气体和CO2温室气体的排放;

(4)针对冶金烟气中以CO2为主同时含有CO和CH4的多碳源特性,提出多碳源催化加氢制备甲醇和二甲醚高质化学品的新思路,建立了冶金烟气多碳源高效转化基础理论体系,为烟气CO2减排和资源化利用、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5)对目前国内外低品质镍钴资源成分复杂、氧化镁含量高、高含镍二次铜精矿镍铜难以分离等世界性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高氧化镁镍钴原料火法冶炼理论的重大突破,构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吹熔炼-闪速熔炼-自热熔炼”三炉系联动镍火法冶炼的创新技术体系。Email :

wanghuaheat@hotmail.com

wanghua65@163.com

王成彦,男,1968年生,博士,研究员,2013年遴选博士

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冶金研究设计所副所长。1990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有色金属冶金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获硕士学位并留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1995年晋升工程师,1998年破格晋升高级工程师;1999年考入昆明理工大学有色金

属冶金系,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邱定蕃院士和杨显万教授,2002年获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研究员。长期从事多元复杂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工程化研究,在多金属复杂矿的短流程冶金、多金属高效分离与提取、过程工程放大与关键装臵研发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明了铅富氧闪速熔炼、红土镍矿综合利用、矿浆电解等原创性清洁生产新技术。建成了年产10万吨粗铅规模的铅富氧闪速熔炼示范工程、年处理30万吨矿石规模的镍铁矿选择性还原焙烧-氨浸示范工程、年处理20万吨矿石规模的褐铁型镍红土矿非常规介质温和提取示范工程、年处理5000t高砷锑金精矿矿浆电解示范工程。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二十余项,主持完成企业委托项目近百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40篇。获授权专利40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部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部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Email : wchy3207@sina.com

田国才,男,1976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现任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办公室主任、冶金工程系主任。国际IEEE会员,国际工程师协会(IAENG)会员,中国化学会(CCS)会员。1999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7


导师简介完整版202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员工手册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