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2、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难点: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它物体的透视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小路组图。
学生:绘画彩笔、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以前的写生作品,回顾以前学过的写生知识,提示在写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视觉现象来描绘物体。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在练习纸上画一条由近到远的道路。
分析学生的练习作业中的透视运用,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西斯莱《塞夫勒道路》,引导学生学习画面中的透视常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
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
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新线》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学生创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 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 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讲评
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教师评价。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透视的几种表现。 布置下节课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