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留在后山,污染环境。
相信,通过这两个步骤在村里的后山偷倒垃圾的这种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杜绝,还我们村里的村民一个绿水青山的环境。
3.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征地,但有村民想通过抢种抢栽等方式提高征地款,为阻止这种现象持续发生,你怎么与村民沟通? 考点:人际沟通 参考解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划入规划范围。为了得到更多的拆迁补偿,一些农民在被即将征用的土地上抢种、抢栽树种,抢建临时建筑,这种现象在各地征地拆迁过程中普遍存在。这种“三抢” 现象使政府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增加了成本、影响了规划进程,而且容易使群众养成不良风气,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困难。所以作为村里面的驻村干部,我会通过以下的几个步骤来处理这件事情。
第一,我会在村里面通过宣传的方式,来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比如可以说,在村里的公告板上面说明,根据我国法律:凡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拟征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征地时一律不予补偿。通过给村民普及法律常识的这种手法来杜绝他们的这种做法。
第二,如果经过我们上述的普法活动后,部分村民还是要坚持进行种植的话,我也会组织驻村干部一个一个到乡下里,跟村名进行再三的强调劝说,跟他们说清楚如果通过这种抢种抢栽的方式来进行骗
补贴的话,会受到更大的处罚,到时候有可能本应得到的补偿也可能被惩罚,最后得不偿失。
第三,当然我们在进行征地时,如果要从源头上去杜绝村民的这种行为,我们应该要 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真正做到通过补偿和安置使被征地农民的收入不减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对于这个问题,得到杜绝。
所以相信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此类村民想通过抢种抢栽等方式提高征地款现象,一定能够得到杜绝,并且也能从根源上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4.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用车和农用车数量大量增加,但是农民交通安全意识不高,村道交通事故频发,你作为村干部,你怎么做? 考点:应急应变 参考解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越来越多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而由于村里面的道路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所以出现题中的交通事故频发,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所以作为村干部,我会立即着手去处理这件事,以免事态继续扩大。
第一,跟村民进行宣传,比如说在村里的电视公共频道播放一些公益广告,告知村名要谨慎小心驾驶,避免发生意外,以此来提升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第二,在一些经常发生道路事故的道路上,设立红色的警示牌,
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提醒驾驶员能够谨慎驾驶。
第三,进行道路扩建,比如把村里的两车道改成四车道,或者在村里面的一些山道的急转弯处,进行扩建,以此改善道路的通行条件,从源头上进行解决问题。
所以相信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村里面经常发生交通意外的这件事,一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并且村民一定也会安全驾驶,文明出行。
2017年6月7日上午(乡镇)面试真题解析
1.领导干部推行电动汽车,在机关单位里率先安装充电设置,你怎么看?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分析的题目。从题干中给出的是一个社会现象,并让你提出看法,可以判定出题型。综合分析的题目难在扣题,重在分析。
推行电动汽车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具体表现。我认为是可取的。
具体来讲,一方面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设置,可以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使用创造了条件。进而丰富了居民的出行方式,有利于解决城市居民出行难的问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更节能环保,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能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
设,为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有力保障,也体现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的治理能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机关单位安装的充电设置理应保证其公共属性,为大众服务。有的机关单位的停车位相对宽松,在此建立充电桩有空间优势,同时也便于将机关单位作为试点,总结经验,便于日后的推广。但是,电动汽车充电桩毕竟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必须保证其公共属性,让大众共享。再者,为了此一措施不仅仅停留在纸面,政府部门应督促相关机关单位的落实进度,也可以给予适当的激励措施。比如将建立充电桩纳入已有的节能减排考核奖励范围。最后,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合理规划。新设的充电桩理应和其他交通方式配套使用相得益彰,而不是和已有的交通设施互相争夺紧张的城市空间。
2.一对一帮扶,不能给资金物质,作为帮扶干部,你怎么做? 【解析】这是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
一对一帮扶是体现精准扶贫的一项落实之举,给予贫困群众资金物质、本来就不是一对一帮扶的全部内涵。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才是此项工作的应有之义。如果我是帮扶干部,在没有资金物质的情况下,我会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精准原则。摸清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情况。以贫困户为单元,对每个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开展结亲结对帮扶。
二、坚持发展原则。坚持扶志扶根扶本,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
根本途径:
(1)改善生存条件。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出行、吃饭、穿衣、住房、子女上学、就医等问题,帮助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
(2)发展增收产业。帮助贫困户出点子、想法子,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的产业,努力探索 构建贫困群众增收长销极致
(3)增强致富本领。加大贫困群众教育培训和转移输出力度,帮助贫困群众称为具有增收致富技能的新型农民,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4)提高幸福指数。将物质脱贫与开展依法治村、文明创建、文化进村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贫困地区“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神气”,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幸福指数。 总之,扶贫并非单纯的给钱给物,精准摸底,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才是一对一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3.灾害频发,政府推广购买农业保险,但有些村民不愿购买,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你怎么做。 【解析】这是一道人际沟通的题。
购买农业保险可以帮农民减损止损,应该是一项好政策。但是让农民在灾害没有发生的时候,预支一笔费用,他们难免有吃亏的疑虑。另一方面,农民对农业保险政策的不理解,对某些农业保险政策条款的不满意也是农业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向农民做好耐心的说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