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摘要:关于本选修课程所介绍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的新认识,并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新认识,正确评价
引言:平常在涉及到历史学科的一些问题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评价历史现象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一个全面而客观、公正而合理的正确的评价呢?通过本学期通时教育选修课的学习,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正文:
一.对所介绍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新认识 ①李鸿章的生平简介,与洋务运动,晚清外交,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我之前对李鸿章的认识就是没有好的印象,认为他与卖国有关系,然而自从学习了本选修课后,对他的认识完全改变了。李鸿章也有自己的委屈,毕竟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实力强硬。但是“李鸿章对朝廷决不动摇的忠诚成为他最引人注目的性格之一,这种性格对他终生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这种忠诚是一种基于儒家原则的忠诚”,“在他一生的事业中,他自始至终以自身的勇气宣称并实践着这一原则,并把它作为一位学者和公仆的第一职责。” 李鸿章是“庸众中的杰士”:他仍然是东方的庸人,同时也算是晚清伟大的人物, 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 ②梁启超的生平简介,与近代中国政治,学术研究及历史地位和影响。
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样是我开始了解戊戌变法运动时知道的,当时还觉得康有为比梁启超更有才,各方面超过梁启超,然而,后来才知道我的认识是错误的。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清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梁启超是1911年中国第一次革命的“精神之父”。而且梁启超是白话文运动的先贤 ,倡导“诗界革命”“史学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他的“笔锋常带感情” ,文章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
③北洋军阀简介及该时期的外交。
一提到北洋军阀,之前我的认识便是卖国的那种坏吧,但是学习后才知道,他们也有一定的优点吧。比如袁世凯,“当此帝制与共和两个时代交递的关键时刻,他既使中国有效地避免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通常所发生的大规模的流血斗争,又较为平和地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迅速在中国得以确认和确立。他本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政治家,本可以成为他曾经期望成为的中国的华盛
顿。”还有段祺瑞,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还有很多军阀不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比如说张作霖。
④蒋介石生平简介,婚姻和家庭,与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和地方实力派。
对于蒋介石,我之前的认识也许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他是“野心家”“独夫民贼 ”“ 独裁者”“革命叛徒”“人民公敌”“ 蒋该死” 后来有了改变性的认识。他早年不反共,还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进行过认真的学习,追随孙中山,公开场合拥护三大政策。毛泽东评价过: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就是蒋介石。 我想,如果没有蒋介石很好领导国民党的话,历史也许会改写吧。还有就是蒋介石至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可见他这种民族气节之可贵! ⑤汉奸的含义,抗战时期的汉奸即后来的下场。
“汉奸”是人人唾弃的,学习后我可以认识到他们成为汉奸的社会及自身的原因。比如汪精卫,他一生只有一位妻子,他之前是一名杰出的革命者,但是最后经不起日本人的利诱,成了汉奸。对于那个时候成为汉奸的人说,原因有:近代中国长期不统一是汉奸产生的基本原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造成严重社会矛盾是汉奸产生的社会原因,文化教育的失误是汉奸产生的深层原因,日本的威胁利诱是造成汉奸的直接原因。
⑥毛泽东的婚姻和家庭,领导地位的确定,与“文化大革命”。
说实话,之前对毛主席的错误认识的不怎么全面,差不多对他的作法认为都是正确的,但是不然,人非圣贤呀,他也犯过错误。“三分过,七分功”总之,那个时代,没有毛泽东是不行的。 ⑦周恩来生平简介,与“中央特科”,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周总理一直以来在我心中就是一位好总理,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学完课程后,我对他的认识更深刻了。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领导中,他一贯地帮助别人升到顶端,而自己却拒绝这顶桂冠。”他可以说是毛泽东的知己和伯乐,他不争位、不居功,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 。有意识地使自己主要扮演执行者的角色,甘愿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 。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努力“治乱”,减少损失,绝非“起了延长历史灾难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总理对建国后的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⑧苏区肃“AB团”和延安“抢救运动”
这两事件在未学习选修课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的,学习后在认识到,这是件错假冤案,并且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⑨“西路军”的由来,失败,及定论。
学习了之后,认识到,“西路军”并不是之前所认识的那样,很长时期,西路军由于被当作是张国焘路线的牺牲品,其史实及研究都被视为禁区,尘封了半个世纪,幸存者大多命运坎坷,备受压抑和屈辱,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⑩珍宝岛事件的原因,经过,及其对“中苏”,“中美”关系的影响。
对于此事件的新认识就是,珍宝岛事件是中国先开火的,并且也引起了中苏和中美关系的变化。 ⑾中越边境冲突。
对于此,算是学习了一个历史事件。
二,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联系具体事例说明)。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其中,人的活动毫无疑义地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能让我们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由此可以评价好人物与其相关联的事件。 ㈠、从哪些方面评价人物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绝对要求。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比如“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
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应该说,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 、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他在生前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防止以偏概全。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如评价汪精卫等人即可采用此法。
2、“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如对唐太宗就可把他的活动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第五,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
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第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点评历史人物,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
如“康乾盛世”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期的康熙,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㈡、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效果就背道而驰,需用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四,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
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主要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了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第五.要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
如功大于过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而“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危害更大。它籍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
第六.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前过后功的张学良、李宗仁都可以用此法来评价更合适。 前期的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受命于危难之际,创办黄辅军校,培养出一批革命的军事人才;率部东征,北伐,打垮北洋军阀,取胜军阀混战,争取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清朝灭亡后的混战局面,重建自辛亥革命以来几乎崩溃的中央政府,进而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后期的毛主席,发动的文革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中国文化和教育遭到破坏:大跃进和反右打压了知识界正常的学术争鸣,一些社科学科被取消;文化大革命中,很多国家领导人、干部、知识分子等以及平民遭到了各种程度的迫害,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一代中国人无法正常接受高等教育,造成了知识断层,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发展。
第七.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 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斗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阶级则要采取革命的方式推翻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制
度。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必须是:全面地、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变化的;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人物具体评价,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给以客观的、实事求是地、科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