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宴》是安妮写作史上字数最多的一部,近30万字。一以贯之的是,这是一部形式专注且立意单纯的小说,讲述的命题是:由爱的试炼而得到的关于人和自我、外界关系的感悟。在书中,安妮宝贝描写了两个普通女子信得、庆长,章节中充盈各种意象、潜意识、幻象和暗示文字。 在《春宴》里,安妮以一贯自控和敏锐的个人性优美文体,呈现出她对文本叙述道路的重新发现:观察、沉思、分析、检验。所展现驾驭文字的技巧与能力,再次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部完整体现作者哲学世界观与情爱观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安妮对人生的感悟,文中哲思的火花俯拾皆是,随处可见精彩至极的格言金句。
无论多么精美的食物,总要迎来杯盘狼藉的一刻;无论多么繁盛的花朵,总要寂寂地凋落、熄灭。春日宴席,更像是一场幻觉。请反复跟书中的女子信得念这首看起来多么简单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你会读出什么?幽微的感觉,深入洞穴。而我,能吐出什么呢?
我并不是安妮宝贝的坚定追随者。早年,读过她的一些短篇,印象模糊,只觉得她的字过于淡漠。那时,我是心怀热望的女孩儿,对人生对爱充满期待。直至遇见《莲花》,那震颤心弦的亲近感一直跟随我,此时的我已不是当初的我。世事磨砺,人情漂泊,混乱尘烟催生的并不是世故圆熟,而是更切的远遁之心和欲飞不能的寥落。
许多心意绵绵的女子最后不得不走向碎裂、质疑,走向空寂和凛冽。当这一切都经过了,就是抬头望远的微笑,宽容之下的隐藏。伤感并不经常。伤害已成过往。
《春宴》适时来到。是一本爱情小说吗?远非如此。它更像是一部特殊女性即周庆长和沈信得及贞谅的心灵变迁史。她们的故事平行又交织。包括写作者本人的旁观和介入。她们显然都是一类女子。童年的印记促就成年之后的强大心绪,与世界隔膜,与浮情远离。她们试图通过切肤切骨之爱,确认自己。最终确认这世界的上升,下旋,流离,体会重新建设的困顿艰辛,完成挣扎过后的了悟之态、沉潜之姿。可是,真的能回归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的顺遂与淡然吗?人性,是多么的复杂;人心,又是多么的软弱。眼神清澈,内心丰实的女子,在梦里,也许依旧会切切地念一个名字,又清又远、又沉又痛的名字。
许清池,无疑是这部小说刻化最多的男子。他是世俗世界的成功模板,却深藏不世俗的向往高山之巅的心灵需索,走得越高需索越强烈。遇见庆长仿佛是宿命。他问她:你可疲倦?你可安好?我与你可相衬?你可愉快?(这是安妮在小说中惯用的语式,其他反复出现的词还有“存活”、“缺损”、“秩序”、“联结”等等)他说:你只要相信我。
如何能不相信?当你被暴雪围困,病痛无着,孤单一人等待时间的无涯如冰冷刺骨的风灌入你的四肢百骸,只有他,惟有他,敢于穿越重重距离的困境,急速抵达你的身侧,给你药片,给你安全,给你呵护,给你温暖。你如何能不动心?进而交付自己的真心?当我的目光行至第113页最后几行,我忍不住泪湿眼眶。何况周庆长,一个从小缺失温暖而极度渴望温暖的女子。
但又如何能相信呢?他到底只是个世俗男子,光鲜地位给予他的力量支撑使他惯于情爱操控,当他失去无所不能的自信,他对情爱的处理随即失控变形。即使心灵与肉体紧密契合,现实的平庸强大加诸其上的重压依旧会把爱压垮。没有一种爱,可以脱离尘世存在。没有一个真爱的女子,不希冀专属其身的应答、不渴望长相厮守的图画。对,就是要一个结果。脱俗如周庆长亦不能免俗。但是,他给不了她结果。她最终只能通过与他的全然隔绝,方能逃脱那深入骨髓的撕扯。而共处的时间里日常积习的不和谐似被忽略了。其实,那是无法忽略的,它们构筑的虽不是心灵气场,却是生活本身紧密而强大的骨架。
另一男子,琴药。春日田园里的种树人,不在意不创建自己的社会位置,放逐自己的肉体于女人,放逐自己的精神于山野。随意洒脱、纯朴浪漫的形态,自生自灭、无拘无碍的情怀。他进入了沈信得的心灵视野,进入了沈贞谅的爱情生活。多么多么美好,美好到破碎啊!第三章和第五章,我认为是这本小说最美最动人的章节。经由琴药引领走进的自然,就像巨大的雨滴,巨大的纯棉。清透,神异,妥贴,温暖。当山花簌簌凋落、覆盖,再也没有走出的是贞谅,再也不会忘记的是信
得。如果你能听到于清旁白的广播剧,你会对这种美好这种无法完结的完结有更深切更细微的体验。安妮宝贝,你不能不佩服她的语言,独到的美感,令我震颤。
信得,最后只能信自己,信消失的故土。即使在极端艰苦的处境之下,也没有放弃对自身的寻找和拯救。如果人生是一趟迷途,我们至少能做到睁开眼睛。或许能有一线光亮,照亮你的前世今生。
庆长,或许应该庆幸,她遇到了宋有仁。生命还长,还有许多时日可以修补创伤,享受宁和、静谧的星光。宋有仁,有一双慧眼,认出她正是那座消失的虹桥,那样的美他一直在等候、寻找。她从凝滞的照片里走下来,走得磕磕碰碰、千折百转。她向他敞开心怀,吐尽过往,简简单单,清清凉凉。他敦厚、深沉、温暖的目光自此罩住她的孤单脆弱彷徨。或许,他真的能给她现世的充足与完满。然而在飞机上,她做了一个梦,梦中是另一个男子的声音。她问,这里如此之美,可否停留?他说,不,这不是我们的终点。
每一个人,在有生之年,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儿。但是你会确知,你最想去的地方在哪儿。有的人去过了,有的人还在徘徊。
人的心是最难抵达的地方。纵使如此,我依然确信,这世界并不是清远的高山,孤独的海洋。在网络上,在尘世间,许多人之间特别是许多女子之间原本心意相连,即使今生互不倾谈,永不得见。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你会看到,这样的希望。
还有许多感想没有讲。在看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泪湿眼眶,痛不能挡。但是,当我全部读完,完全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巨大的空明。静,而白。
新书《春宴》8月6日首发,没有任何公开宣传,唯一一次直接面对公众发言是在当天的新浪微访谈中,但随后,她便将对谈内容删得几乎一干二净。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删掉已经说过的话,她说就像清扫庭院一样自然。
8月12日,她的十年文集正式上市,也只有简单一句告示。她进入公众视野10年了,但即便最最死忠的读者,也无法毫不心虚地描述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他们见不到她。
安妮宝贝也许是最文如其人的一个写作者,她和她笔下的人物都离现实的人烟很远,然而她又非常抗拒读者和公众将她的写作和生活对应起来。她的小说销量对大部分作家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她既不属于官方的文学体系,也不与体制外作家混圈子,人们更倾向于将她视为畅销书作家而非文学创作者。相对的,她也不谈论他们。
今年3月,安妮宝贝主编的文学杂志《大方》上市,据称与韩寒主编的《独唱团》一样突破百万销量,创刊时间相隔不远的这两本明星作家挑梁的刊物,以及欧宁主编的《天南》文学双月刊时常被人作比较。另两本刊物的编辑团队在公开和半公开场合多少表达过具有倾向性的评价,然而安妮宝贝的回应滴水不漏:“(对其他新兴的文学杂志)没有关注,没有评价。我做《大方》,仅以自己想传递的一种方式去制作它,不需要外界参照。”“任何文学杂志的生存状态和前景都会面临瓶颈。但做一件事情何必想那么多呢?单纯地努力地去做,做好当下,我觉得这样就够了。”
喜欢和厌烦安妮宝贝的人都很多,两个阵营仿佛属于完全不同的世界,根本没有对话的可能。她早期的作品因颓废极致的爱情、令人向往的旅行题材和独特的文字风格吸引了大批少年人的关注,10年以来,有些人不再是她的读者,也有人认为她的书写与他们一起成长而始终追随,他们中有不少人将《蔷薇岛屿》视为安妮宝贝写作的分水岭,这本书中收录了她为亡父所写的短文《河岸》,他们认为此后安妮宝贝的作品中少了以往符号的堆叠和华丽的叙述,更为平淡、出现了更多宗教性的思考。对于这些读者来说,安妮宝贝的作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生命呓语,所以也并不把她放在客观的评价体系中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相反,对她没有好感的人,则连一个章节也读不下去,甚至能给每一句话都挑出毛病——对于这些人,安妮宝贝的态度很坚决:“不相逢,也不谈论对方。”
《春宴》上市之后,赞美和认同的言论一如既往地很快堆叠起来,但也有一股比较一致的来自
于她读者的质疑,认为她又回到了从前的颓废状态,两个女子纠结的爱情故事并无新意。安妮宝贝并不同意,她认为《春宴》“无论在立意和心境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它务必会挑剔和选择读者”,她觉得如果读者过于年轻或者情感经验不够,那么不读这本书,也可以。
在配合新书宣传的一些访谈中,面对比较尖锐的问题,安妮宝贝极其克制和冷淡的回应可能也伤害到了部分喜爱她的读者——“最近看她的讲话,总有这么一种感觉,她像有假想敌一样,她的回答会让我觉得防备,好像是对自己领地的一种保护。但其实‘敌人’可能没有要攻击她的意思。她已经把自己放在有点高高在上的地位,她的不评价里到处都是评价。”
此前就一直很喜欢安妮宝贝的文字,而作为知名的80后作家,她也一直备受争议。可是我觉得,正如她透过《春宴》这本书所表达的,深沉直接而又直面城市边缘者的忧愁本是她所具有的风格,从无迎合读者的意思,只做自己。
在看《春宴》之前,我还看过她的另一本代表作,《彼岸花》。应该算是很早的小说了,与之一对比我就发现,她对小说的把握更加独到了。
若非是读到最后,我才明白沈信得和周庆长是两个既彼此互为独立又有某种层面上的联结。这种联结初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莫名其妙,好似堕入了一种错乱的怪圈。可是真正读完你才会洞悉安妮宝贝的真实手法。就像进入了一个迷宫,开始你会晕头转向,等到走出来再看就会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不过是这样!
与之前她的所有小说都不同,这一本《春宴》塑造了三个主人公。我,沈信得和周庆长。而这三个主人公彼此又有着似是而非的关系,好像在同一个世界,却又不属于同一个世界,这就给许多第一次阅读她作品的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时间和空间,她都摆出了一副似是而非的交叉态度,再加上情节中所营造的幽暗深沉的意象,比如味空亭的题诗、消失的桥、古都临远和岐照,更是显得语言晦涩而悠远,难以理解。
我尚未能真正领会味空亭与消失的桥所蕴含的深意,但我却不可遏止地与信得的心理活动产生某种共鸣。在庆长的故事中,Fiona那种拜金主义的女子多得很,安妮宝贝刻画出了一种典型,同时也是借用这种配角来衬托和推进庆长的内心变化。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庆长终究是受了Fiona的影响,所以才会过分追求肉体与灵魂的真实存在。
另外,安妮宝贝也在书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很多相信宿命之类的话,而我完全不认同所谓的“中国人的宿命论”。将努力后仍然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失败归结为宿命,我认为实在是太过消极。我们可以学宿命论里那种对世事和人生的坦诚与淡然,但不能学那种消极。 我想,这或许就是安妮宝贝被争议之处吧。
人生在世,应该活得积极一点。我们可以忧伤,可以惆怅,可以失落,可以迷茫,却不可以消极无望。
“时间有限,追索生命的诚意和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春宴》是一本好书,值得收藏,也值得你花费足够多的耐心来慢慢品读它。
关于饥饿游戏的电影版,感觉非常深刻,虽然马来西亚的电影院票价给力、放映质量不给力,但对于学传媒,也做传媒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反省。
饥饿游戏的特点,除了残暴的猎杀游戏外,还有的是媒体在社会的作用。
在媒体时代,人们感知外界,靠的媒体。如果我们不是切身在一个事件其中,我们无法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日本海啸,比如美国校园枪击事件。
而在一个垄断媒体的时代,可以说我们的外延的世界就是单面的。我们无法了解多角度去了解事件的真相。 也就是说,真相对于我们来说只是黑与白之分。
纵使我们在怀疑,但是我们拿不到证据去证实自己的想法。留给我们的只有痛苦的假设。
但单一化的社会是最脆弱的。就正如饥饿游戏中,出现了一些意料不及的因素时,往往能为一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危机——这是不信任,或者是动荡。
就正如饥饿游戏中,统治者以为他们能完完全全控制所有的参赛者时,却只要出现了一点意想不到的行为时,往往导致了巨大的危机。比如,凯特丽斯高高举起索命果要与皮塔同归与旧时;又比如,黑密斯利用场地的漏洞而获得第二届世纪极限赛冠军时,会给群众带来的信息是——我们可以不一样。
除此之外,从饥饿游戏中,我们看到了媒体的可悲。他既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却有舔着统治者的鞋。因为,媒体是群众感知的外延,因此不免群众会信任媒体。而媒体的权威和地位正式群众的信任而获得的。但正如我们现实所了解一样,媒体运作需要收益,但收益很少一部分来自群众。媒体需要消费群众的信任,却舔着利益来源的鞋——有统治者,有广告主,有赞助商。
而事实上,要吸引观众,就需要调动观众情绪,调动观众情绪就需要更多戏剧场面的出现。因此,饥饿游戏的组委会需要迫使饥饿游戏进行得更加紧凑,需要使这个游戏充满了血腥暴力的时候,也能拥有爱情与希望。时缓时慢的节奏来调动观众情绪。而悲剧的是,参赛者也能了解到这一点,他们也需要自己的演技来讨好组委会,吸引观众,同时为自己求得生存。这样的事,同样发生在反抗军身上,他们也同样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获得群众支持。
舆论是他们获胜的关键,很好的例子是,反抗军的头目科恩深知反抗的精神领袖凯特丽斯会是她日后政治上一个很大的对手,但是她不能直接下令杀掉凯特丽斯。她只能通过手上的权力和政治手腕,将凯特丽斯置于险境,同时利用皮塔和其妹波丽姆来摧残凯特丽斯的精神。
最后一点是关于战争与体育的关系。举办饥饿游戏的原因,主要是惩罚反抗区域以及消磨他们反抗的精神和念头,从而避免战争。弱肉强食的优胜劣汰的生存观念一直存在人们的荷尔蒙里。战争,是这一生存观念最激烈的表现。但战争是残酷的,而且带给社会的摧残是巨大的。因此,人们时刻都在寻找他的替代品。比如,古罗马竞技场;比如,小说里面虚构的饥饿游戏;又比如,现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又或者大大小小的体育比赛。可能,我们不能参与其中,但是作为粉丝,我们是否在比赛中宣泄着争强好胜的荷尔蒙呢?这种行为,是否与我们对于性的需求,也非常相似呢?
我认为饥饿游戏的成功,不只他们融于了很多现代的商业元素,血腥和暴力,年轻的荷尔蒙以及神奇的科幻元素,但更加重要在骨子里体现人类的本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描写我们熟悉的媒体和政治的另外一面。
这种骨子里真实的感觉,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然后引发观众思考的感觉才是真实的。就如凯特丽斯对于嘲笑鸟的形象表达时,录影棚的广告词并不能打动人,而在战场上,对于自己故事真实倾诉才是能打动人心的。
在《嘲笑鸟》中有这样一段话“目前我们正处于和平时期,大家都希望以前那些可怕的事件不要再重演了。但是,所有的人想法一致,这种情况总是不会长久的。人类总是多变、愚蠢而健忘的动物,在自我毁灭方面倒是才智出众。”
是啊,我们通过报复让仇恨延续,却从来不肯费心思去想想如何才能让仇恨停止下来。饥饿游戏是如此,想毁灭制度的人却又想通过游戏来让人们记住它。科恩与斯诺真的有区别么?
书中不像电影,电影中格外强烈的展现了媒体的力量,展现了先进的娱乐形式所带给这个社会的弊病,因为电影也是媒体。而在书中,对于政治、制度的描写则更多,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时代、社会和人们。但是,第一人称的劣势就是无法勾勒宏大的景观,这导致很多重要的观点和细节只能经由某个人的口中说出,失去了绝大部分力量。 说了这么多,我究竟想要说什么?
我来举一个例子吧,现在在微博上,我每天都在看着各种各样的“民主”人士大声叫嚣着,索要着属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当中被他们提到最多的就是言论自由。他们觉得政府、社会限
制了自己的话语表达,因而是不健康、不现代、不发达的。但是就在同时,他们拒绝倾听一切与他们不同观点人的思想,当他们不得不听到、看到一些反对意见,却对这些人极尽所能得鄙视,不让他们的思想流传。 这就是言论自由?
这个例子与《饥饿游戏》的关系就是,不管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样的具体事件,这些书、电影、文章所要提醒我们的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管是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亦或是道德、品格,再或是人类基本的生存底线、制度、模式,都是如此。
如果你不得不面临一个你不喜欢的状况,那么,改变它,不要让它再去危害更多人了。
同时,擅用媒体,善用媒体,不要让大众传媒的发展脱离了轨道,变成了不可控的台风。就如同我们的风哥哥经常倡导的,媒体必须控制,不是言论本身,而是对人的影响。
不管是什么制度,都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一天过得比一天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是娱乐至死的傻美,不是被控制没有消息的猪一样的生活,而是有思想、有了解,同时还不赖地在社会上生存。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不管是1984、美丽新世界还是饥饿游戏,就一定不会出现的。 望我们珍惜每一天。
传统经济学总是假设人是理性的,会自觉按成本-收益原则来行事,但行为经济学(怪诞行为学)则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现实生活了里存在大量非理性的现象,而很多非理性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有章可循的,可以预测的。本书就介绍了十三种非理性的现象及分析结论,有些结论我觉得很适合在商业运作里使用,这里总结给大家。
一、相对论的真相: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
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计量器”,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是多少。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估算其价值。而很多商家会巧妙地利用这一原则给普通用户设置消费陷阱。案例如下:
1、 菜单上主菜的高标价能给餐馆增加盈利-即使没人来电。因为尽管人们一般不会点标价最贵的菜,但他们很可能点排第二位的。
2、 在同类电视机里,商家会把三个价格不等的电视放在一起,其中价格居中的卖得最好。
博主点评:
在读本章的时候我很快就想到了大众点评网、淘宝,这两个网站受到消费者欢迎的核心原因就是在网站上针对每个商家或商品都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点评、评分。其他用户在消费时一般都会通过点评、评分、排行等方式进行消费决策,而这背后的心理正是遵循了比较原则。
二、供求关系的失衡:为什么珍珠无价?
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另外人类行为还存在自我羊群效应,即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这点让我想起了《影响力》里的承诺和一致性原则)。
传统经济学假定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但其实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需求)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操控,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根本不是消费者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应,也就是说消费者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偏好以及他们愿意为不同商品和体验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