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集体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的比较。“动物乐园”呈现出比大小与比多少;“高矮”则是体现了比高矮、比长短;“轻重”则是以物体的轻重进行比较。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2.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比较活动。 4、本单元课时安排:6 课时 四、《跷跷板》教学设计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分析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
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2.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3.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五、教学研讨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
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1.实物操作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2、多组织孩子在小组从不同角度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