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全能生”2016高考全国卷26省联考(甲卷)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
毛佩琦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 3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如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孟德斯鸿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鸿、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年10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匙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1
(摘编自凤凰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代,中华学人对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人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C. 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雄辩地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D.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设计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孟德斯鸿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人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B.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并提到了八股文。
C.伯顿在著作中指出: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D.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J,中国文明的潮流。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D.丁题良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用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入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啤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载与幸臣李辅国善,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载意属国柄,诣辅国恳辞京尹,辅国识其意,然之。代宗即位,辅国势愈重,称载于上前。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辅国死,载复结内侍董秀,多与之金帛,潜通密旨。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协,载常惮之。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闻载奏,适会..
于心。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碑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态为不法,侈僧无度。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载尝独见,上诫之,不俊。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载丑迹闻,载知之,奏于上前,少良等数人悉毙于公府。由是道路以目,不敢议载之短。代宗审其所由,凡累年,载长恶不J凌,众怒上闻。辩罪问端,伏罪。载长子伯和、次子仲武、次子季能并载妻王氏赐死。载在相.
2
位多年,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轻浮之士,奔其门者,如恐不及。名妹异乐,禁中无者有之。兄弟各贮妓妾于室,倡优偎衰之戏,略无愧耻。及得罪,行路无暖惜者。
(选自《旧唐书》一一八卷,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摧用/人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稗充使江淮/都领潜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
B.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摧用/人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稗充使江淮/都领潜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
C.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摧用人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稗充使江淮/都领潜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
D.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摧用/人为度支郎中/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稗充使江淮/都领潜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如《老子》《庄子》;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等,如《史记》《资治通鉴》。
B.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正式确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至唐代,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C.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纪年方式。其中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皇帝即位后,因一些特殊原因也可以改元。
D.在古代,往往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若某家只有兄弟三人,则以伯(孟)、仲、季来排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载自幼十分聪慧,在官场上极善逢迎。在代宗即位后,由于好友李辅国的举荐,加之他自身善于揣摩上意,元载官职一路升迁,仕途颇为顺利。
B.元载勾结内臣,同时铲除异己。由于与董秀结交,元载能够提前了解皇帝的心思,也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并借机除掉了不与自己合作的鱼朝恩。
C.元载恃宠妄为,丝毫不知悔改。在鱼朝恩伏法后,元载更加骄奢淫逸,不但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住所,而且即便皇帝已训诫提醒,也毫不收敛。
D.元载虽权倾一时,终归祸及妻小。元载被处死后,他的妻子儿女也被赐死。得势时,轻浮之士咸集其门,财富不可胜记,失势后,却无人为他叹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2)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载丑迹闻,载知之,奏于上前,少良等数人悉毙于公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注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