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教学插上音乐的翅膀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是人类的
第二语言。真正的音乐,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现代文明已使音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的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也是一种美的艺术,健康的文学作品给人以教育和鼓舞人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和语文都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们对人们心境的感染都是强有力的。
语文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学生技能,更要重视学生态度和情感。情感在语文课堂中就像一把魔杖,如果要发挥这把魔杖的威力,方法不是单一的。音乐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引入音乐,使之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方法,使之成为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天地的前奏曲、品味课文内容的间奏曲、深入领会课文主题是对教学有很大帮助的。
一、 正确选择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使用的选择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合理的选择音乐,并恰当地安排、处理,既能提高教材的艺术价值,又能增强教学效果。如何正确选择音乐呢?
(一)教师本人要学会欣赏音乐
要在课堂上正确使用音乐,并真正发挥其艺术价值,教师就必须有一定的音乐常识,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这其中不仅包括了解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力度等,还包括对音乐的分辨力和感受能力,能从乐曲中体会出音乐的意境,品位出音乐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等。教学者只有具备这种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并使用的恰倒好处。
(二)依据课文内容选择音乐
音乐虽然是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但如果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必定要服务于主题思想和教学内容。语文每一篇课文内容都大相径庭,各自有各自的主题思想和丰富内涵,当我们的语言在表达上显得“言之不足”时,往往要求助于音乐了。合适的音乐之于此如同一个精致的托盘,把课文中的内容款款地呈现至大家地面前,供人品味、玩赏。这“托盘”的选择也是很讲究的。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使内容与音乐相得益彰。如,课文的主题是爱国,就可以选择庄严的音乐做背景;课文描述的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则可以选择舒缓、优美的音乐。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音乐
无论用怎样的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如何使课堂背景音乐能适应学生的兴趣特点,使关系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因此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音乐。依据学生学习规律,选择不同旋律与节奏的音乐,在强化
1
教学重点时,将音乐应用的有张有弛;依据学生的欣赏水平与欣赏特点,选择简明、生动、表现力强的音乐,可以刺激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和兴奋状态;依据学生的视听疲劳曲线,选择或紧张,或舒缓、放松的音乐,以缓解疲劳情绪。
(四)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合理插入音乐
音乐合理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合理,则往往会适得其反。如一节课到头都不加间歇地播放节奏感较强地音乐,则会加重学生的疲劳感。如果是间歇性插入音乐,当一知识块内容较短而又抽象时,不适宜使用音乐,否则可能会因音乐过短而显得牵强附会;另外,并不是所有课文内容都适宜编配入的。通常,适合使用音乐衬托的多是叙述性较强的内容,如写景类、叙事类等,如果不加区别的使用,会使音乐于内容不一致而显得不协调。
二、音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音乐在导入过程中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时,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利用它制造气氛,可以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让音乐唤起学生对头脑中储存的一些诸如相关的文化背景、影视故事、人物形象、特殊情感等的回忆,特定的学习情境立即就营造出来了。
寻常的教学导入,以开门见山,提问质疑为主,总是围绕着语言文字转。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让学生感受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是产生相应情感的基础。爱因斯坦
2
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完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臵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如果以一段音乐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提高兴趣,而且音乐所表现的感情基调就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学生对这段事情了解甚少,体会不到当时人们在长安街上的心情,为了再现意境,采用歌曲引路的方法,随着《哀乐》得奏起背景配上周总理的相片再加上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到30年前的长安街上。身处这样的情境模拟中,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体会了人民怀念周总理和周总理的伟大。让课堂沉浸作者表达的意境中。在音乐的陶醉中,学生产生了相关的画面,进行了联想,激发了想象。
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放了《命运》交响曲给学生听,当时学生都被这首曲子感染了,体会到了这首曲子的内涵。然后问:你觉得这曲子美吗?喜欢吗?谁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呢?学生若回答不上就自己作介绍,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然后引出本文的主人公霍金,仍学生了解霍金的悲惨遭遇,霍金如何战胜自我战胜命运的。一堂课便在学生的兴趣盎然中拉开了序幕。
(二)音乐有助于学生朗读激发情感领悟作品的内涵。 有些课文非常适合感情朗读,如果辅以音乐语言就能让情境得到进一步渲染,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如在教
3
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通过播放悲伤、深沉的哀乐来伴读,让文字意境与音乐渲染的氛围相互融合,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学生神情严肃,语调深沉,完全沉浸在对总理的哀思之中。又如在朗读《桂林山水》、《阿里山的云雾》等名胜风景类文章时我用钢琴曲作为辅助语言,乐曲宁静、悠远与课文描绘的秀丽景色相得益彰,两种语言互相交汇,学生陶醉于文字和音乐创造的美景之中。
(三)在讲读过程中引入音乐,能够加深印象,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讲读是为了理解,在讲读中引入音乐,以此促进理解,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长征》反映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讲读《长征》一文时,适时引入两首歌曲,《长征》和《十送红军》体会二者的内容和主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课文《向命运挑战》,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表现了作者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在此文的教学中,引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使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人生的真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课文主题。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音乐的引入有助于释放学生内心感受
语文教学中,教师有选择的播放音乐,将有声的旋律变成学生情感的语句,让学生在对话中倾诉心声。在学习完了《亲人》一课,教师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播放一些献爱心的视
4
频画面,如帮雪灾地区的人们重建家园;帮穷困的孩子捐款助学;给白血病人募集善款等。这些歌曲感染了学生,特别是当学生看到一些助残画面时,产生了语言表达的欲望,在接下来的写话中,不论字句多少,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们的感恩之心,奉献之意。他们的品质在听音乐,谈体验,读课文,写感受中得到了提升和完善。
三、音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音乐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影响着人的喜怒哀乐。课堂氛围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收效果。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给教师极大的激情,学生也能觉得非常轻松,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师生都可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在轻松和快乐中学生。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则以一种愉悦的心态接受了丰富的知识,及感情的熏陶。常此以往,潜移默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
(二)音乐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文学就是语言化的音乐,音乐就是音符化的文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中的妙处可以借音乐的手段得到渲染,文学中的意境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头开得好,能调动学生情绪的高涨,能为课堂增色。此外,课堂的结尾也很重要。结尾结得好能让课堂再起波澜,在这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则能将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界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遐想。
5
教学《荔枝》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爱的伟大,在此基础上引入《懂你》让学生在理解之余,学生自然联想到妈妈对自己的关心,懂得了妈妈的爱是伟大的。从而引起学生以后如何去关心自己的妈妈。
四、语文课引入音乐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音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音乐和语言的融合,让音乐为语言传情达意,选择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显得格外重要。课文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选择音乐的重要依据,应力求文字语言和音乐语言融合。
(二)注意音乐播放时的技巧。一是音量的控制,总体上说音量应适中,有时为了表现激昂气氛时可以将音量放大些,而表现抒情、优美、伤感、深沉的情境时音量不宜放大;配乐朗诵则根据诵读的音量大小随机调整背景音乐的音量大小,不喧宾夺主。
总之,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对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深化理解课文主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使语文课上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性,使学生强化感知,激发情绪,加强内心体验。因此,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发挥情感旋律在语文课上的功效,从而用音乐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同时,它也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会让你的语文课堂增添光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