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戈德史密斯和麦金农都使用的是总量分析策略。在我国,由于缺乏地区金融资产和地区货币供给量的完整统计数据,无法直接使用金融相关比率和货币化率指标,而只能使用比较狭窄的存贷款指标替代金融资产总额。此外,金融相关比率特别是货币化率指标的倒数(GDP/M2)实质上是金融效率指标,其含义是单位货币供给量所能推动的GDP产出水平。一定作用上讲,金融相关比率和货币化率指标越高,表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越低。
受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主要使用以下指标具体分析我国各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1.金融相关比率(D+L)/GDP,这是比戈德史密斯所定义的金融相关比率更狭窄的一个指标。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是机构主导型的,银行间接融资仍占据主体地位,故(D+L)/GDP基本上可以反映各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或经济的金融化程度。
2.贷款产出率(GDP/L),这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标。其含义是单位贷款所推动的GDP产出水平。由于贷款(L)在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因而它距离实体经济更近,更能体现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3.存贷差(D—L),存贷差具体反映一个地区贷款的自给程度。在一定作用上同时反映一个地区金融资金的流失程度。在我国,由于外汇储备存量巨大,央行不得不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因而各地区基本上都体现为存差。在相同存款准备金率下,存差越大,体现该地区金融资金流失越多;存贷差越小,表明该地区金融资源利用越充分。
4.存贷比率(IMD)。存贷比率与存贷差具有基本相同的作用,不过它只是相对数而已。一个地区存贷比率越高,表明该地区金融资源利用越充分;存贷比率越低,表明该地区金融资源流失越多。 通过对以上四个指标的比较分析,基本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估我国各地区金融资源使用效率并发现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某些有价值的特点。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全部来源于2009年《中国金融年鉴》地区金融篇的官方统计资料。 四、分析结果
表1—3分别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008年金融资源及其配置效率情况;表4是2008年我国各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排名;表5是我国各地区2004~2008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变化趋势情况。 由表1—5,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经济金融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并得出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分析结果。
(一)“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依然如故
早于2001年,胡鞍钢教授曾将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描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党中央也早于1999年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1 2 3 下一页
中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金融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市场化水平更低,这是东西部经济结构方面最重要的差异所在。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典型的表现是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向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收缩。由此,西部县域经济将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地带。这极不利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并有进一步固定、强化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之趋势。不积极开拓广大的西部农村
发的战略决策,但10多年过去了,胡鞍钢教授所描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依然如故。具体表现是:
1.2008年,东部地区的GDP(191041.56亿元)仍然是中部地区(77922.11亿元)、西部地区(58256.55亿元)的2.45倍和3.28倍。
2.就具体省区而言,地处东部地区、中国最富有的广东省2008年GDP为35696.46亿元、存款为55086.59亿元、贷款为32507.47亿元,而地处西部、最贫穷的西藏自治区同年GDP只有395.91亿元、存款为829.02亿元、贷款为219.32亿元,前者分别是后者的99.18倍、66.45倍和148.22倍。3.如果我们依据表5将最本质的金融资源使用效率——贷款产出率(GDP/L)按0-O.5、0.5-1.0、1.0-1.5、1.5-2分为四组,那么,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仍然是“一相关范文由写个中国,四个世界”。具体见表6
(二)金融资源占有份额区域差距明显:“东高西低” 我国东部地区发达的经济决定其在金融资源占有和支配方面占据优势地位。2008年,我国东部地区存款(293731.36亿元)、贷款(193939.90亿元)分别是中部存款(85862.61亿元)、贷款(53457.70亿元)和西部地区存款(78291.88亿元)、贷款(52040.43亿元)的3.4l倍、3.63倍和3.75倍、3.73倍。
(三)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与金融资源占有份额并不匹配 就整体金融资源使用效率而言,我国中部地区最高,单位贷款所推动的GDP产出为1.46元;西部地区次之,为1.12元;东部地区最低,为0.99元。就分省、市、区而言,金融资源使用效率前5名分别为:黑龙江、西藏自治区、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金融资源使用效率后5名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宁夏自治区和重庆市。显而易见,这里存在经济发展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错位和悖论。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之同时,在金融资源使
用效率方面存在一些比较费解的现象。
1.地处东部地区,GDP、存款和贷款都雄居全国第一位的广东省却存差最大,居全国第一位,存贷比率也位居全国第22位,此说明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广东省尚存在金融资源流失现象。当然,存差最大的一个可能解释在于“基数效应”在发挥作用。
2.地处西部地区,GDP、存款和贷款都处于全国倒数第一位的西藏自治区却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最高,和地处中部地区的黑龙江省并列全国第一位,单位贷款所推动的GDP产出高达1.81元。黑龙江省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最大目前还不好解释;西藏自治区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最大的一个的理由可能在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资金在发挥作用。
3.资料显示,我国北京市、上海市的金融相关比率最高,分别达6.39和3.89。说明北京市和上海市金融发展程度或经济的金融化程度最高,是我国的金融中心。但是,北京市、上海市的金融资源使用效率却最低,单位贷款所推动的GDP产出分别仅只有0.46元和0.67元,居全国倒数第一、二位。此说明北京市、上海市存在比较严重的金融泡沫,或许是由于总部经济的理由使然。 五、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区域 差异的理由分析
为什么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仍然是“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为什么我国金融资源占有份额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区域差距?为什么我国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与金融资源占有份额并不匹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