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金融论文范文:浅论中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word版
下载
中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金融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融资源配置效率越低。 受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主要使用以下指标具体分析我国各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1.金融相关比率(D+L)/GDP,这是比戈德史密斯所定义的金融相关比率更狭窄的一个指标。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是机构主导型的,银行间接融资仍占据主体地位,故(D+L)/GDP基本上可以反映各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或经济的金融化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老理由。其理由是多种多样的。但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方面的理由是其中最根本的理由。为了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必要利用“看得见的手”实施反向调节以实现金融资金的公平配置。为此,当务之急是构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具体包括实施有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政策功能、大力强化银行政策、加强经济立法、强化领导以公平分配政策资源。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2(02)—0035—08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之同时,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凸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步履维艰,和谐社会目标建设面对挑战,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依然,东西部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其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已处于建国以来最大、最严重的时期,以至于有的学者将这种巨大差距表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相适应,各种金融资源的配置日益向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转移。对此,金融界谓之“一江春水向东流”;银行信贷资金上“农转非”和“乡养城”。由此,研究我国区域金融资金配置效率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作用。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理由的导出
“二战”以后,伴随发展经济学的勃兴,西方出现了系统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著。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Raymond W.Goldsmith.提出了“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这一著名观点,并指出:“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而推动金融发展”。戈德史密斯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确立了研究框架,提供了研究分析工具。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Ronald I.Mckinonon和Edward S.Shaw先后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
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分别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两个不同的侧面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理由,并提出了与传统货币理论迥异的政策主张。根据Ronald I.Mckinonon和Edward S.Shaw.的分析,所谓金融抑制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发展的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金融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金融深化是指政府如果取消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可以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实际是同一个理由的两个方面。西方经济学家将两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为“麦金农一肖模型”。该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市场的角度出发,根据有关东亚经济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用于分析政府在金融部门发挥作用的新政策框架——金融约束论。金融约束论认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的假设前提是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但在现实中这种均衡条件难以成立。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代理行为和道德风险等,即使在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下,资金资源也难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的适度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选择性的政府干预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发展。
中国学者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日益加剧之际。王广谦认为:“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对经济的贡献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1)推动了要素投入的量的
提高。金融发展使可能储蓄转化为实际储蓄,从而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了储蓄率;同时金融还促使储蓄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投资。而且,金融还使就业比重提高。金融对资本和劳动的增长使其在经济总增长率中的贡献达到9.1%。(2)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金融发展推动了资金的合理流动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这方面的贡献大约占到总增长率的1.9%。(3)金融业产值增长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产值在GN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在发达国家,该项比重已占到GNP的15%一20%。金融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使其在经济总增长中的贡献达到8.6%。金融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使其在总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达到五分之一。[7],’此外,汪兴隆(2000)、周立和胡鞍钢(2002)、杨永恒、胡鞍钢和张宁(2006)都对区域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罗纳德·I·麦金农、爱德华·S·肖、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其个别研究结论未必完全适合我国国情。比如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就无法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理由。因为金融抑制在我国是普遍现象。就利率而言,全国是统一的,并不是某一特定区域的特有现象。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金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但大多选取相对宏观的视角。本文在继承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具体分析我国区域金融资金配置效率差异,探讨产生差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金融资源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三、策略论与数据
戈德史密斯所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Interrelations Ratio,FIR)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通常,人们将其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额与GDP之比,用来衡量一国的经济金融化程度。麦金农在衡量一国金融增长时,主要使用货币存量(M2)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作为衡量标准。通常,人们一般将其简化为M2与GDP之比,以衡量一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