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陈云英的事业蓬勃发展。由于她成绩突出,曾多次受到国家教委及残联的表彰,还被推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多次与林毅夫一起参
加全国政协会议,被人们称为“夫妻议政”的典范。
陈云英是我国第一个拥有特殊教育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是首屈一指的特殊教育专家,如今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带头人”。
参与“十五”计划起草
1987年,林毅夫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林毅夫先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3年后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0年,林毅夫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其颁发了经典引文奖。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林毅夫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邀请他出国访问研究。 1993年,林毅夫获得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并以《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他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的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次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第九届),其他的获奖更是不计其数。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如今,该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2001年10月,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推动下,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会在北大召开,成为中国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林毅夫曾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朱镕基总理倚重的经济决策智囊,也是“十五”计划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他也是世界银行现任顾问。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1996年,林毅夫的母亲不幸亡故。初闻噩耗,林毅夫失声痛哭,泪流满面。林毅夫因台湾当局的阻挠而未能成行,此事成了林毅夫的终生遗憾。
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在宜兰老家溘然长逝,享年84岁。当时,林毅夫应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一项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潸然泪下。 悲痛之余,林毅夫向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赴台祭父的申请,引起了海峡两岸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有关20多年前尘封的往事再次成为报刊连篇累牍爆炒的话题。台湾“总统府”和“国防部”高官纷纷发表谈话,对林毅夫当年的“叛国”、“投共”极尽严厉之辞,在台湾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给林毅夫奔丧之事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林毅夫本想低调申请返回台湾奔丧,没想到竟引起台湾社会激烈的讨论。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不希望在父亲过世的时候,再次引起太多争议??我最希望能让我很低调地回去看我父亲一眼,在他火化之前再看他一眼??台湾毕竟是我魂系梦牵的地方。”
林火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宜兰县员山乡福园,20多天都未入殓,家人想让林毅夫见父亲最后一面。林毅夫的大哥林旺松表示,父亲生前经常提到想再看看弟弟一家人,希望台“政府”能以人道考量,尽速让他回台,以尽其孝思。 5月30日,台湾当局“基于人道精神考虑”,同意了林毅夫返台奔丧的申请,至于林毅
夫案是否超过追诉期属于法律适用问题,其结果不代表“政府”对该项“叛逃行为”的评价有所改变。
然而,由于林毅夫回台奔丧的问题已被泛政治化,林毅夫和他的家人都改变了初衷,林毅夫最终放弃了返台奔丧的念头,由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
6月2日下午,陈云英怀揣林毅夫的亲笔悼父文,搭乘班机飞抵台北中正机场,当晚歇脚于娘家。次日清晨,在林毅夫大哥林旺松的陪同下,陈云英前往宜兰县员山乡福园的林父灵堂祭拜。6月4日,陈云英披麻戴孝,背上还背着林毅夫的麻衣,在林火树灵前难抑悲痛,放声大哭。她哀伤地说,麻衣让她感到很沉重,她的心也因为丈夫不能回台奔丧感到痛苦。她还说,她这一代40岁以上的人所怀抱的情感,不是今天这个时代所能理解的,她和台湾的感情是割不断的,她是台湾人,也是福建泉州人,她爱台湾,也爱大陆。随后,她又到龙潭公墓上香祭拜婆婆。
同日上午,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和女儿林曦亲手布置灵堂,透过互联网现场连线直播方式参与父亲告别式。
林毅夫透过互联网看到亲人和父亲的灵位时,泪流不止。当他听到宜兰告别时法师说“宜兰下雨可能是因为儿子没有回来”时,踉跄地跪倒在父亲的灵位前,痛哭失声。告别式结束后,他仍向父亲灵位跪叩不起,最后在女儿林曦和学生的搀扶下才缓缓离去。
9.周杰伦
周杰伦绰号“周董”或“小天王周杰伦”,是来自台湾(台北)的歌手、作曲人、作词人、导演。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词曲原创人在华人音乐界的地位,而周杰伦自己也与另外数位知名的华语音乐制作人如王力宏和陶喆等并列成为近五年来影响华语音乐最深的新人之一。周杰伦自己作曲和主唱的作品,多数由方文山作词,内容比一般流行曲勇于涉猎前所未见的题材,如《爸我回来了》的家庭暴力、《双截棍》的武术、《爱在西元前》的世界历史、《梯田》的环保、《四面楚歌》的狗仔队等,这为当代华语乐坛造成冲击。一些说法认为周杰伦是受罗大佑及歌神张学友的影响而开始喜欢并创作流行音乐,这两位华语歌坛的重量级人物在无形当中成为了周杰伦进入流行歌坛的启蒙老师。
周杰伦的的音乐风格亦十分多样化,他的专长是节奏蓝调(R&B)和饶舌(Rap)。他创新地在歌曲里使用西方古典音乐:如在“双截棍”中的莫扎特奏鸣曲风格的过场;在“蓝色风暴”开端的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也有富中国武术(如《双截棍》、《龙拳》和《霍元甲》)或中国音乐特色的(在《娘子》中,过场的吉他就用了琵琶的轮指奏法;使用民乐乐器:《乱舞春秋》、《发如雪》等)。周杰伦融合中西音乐的风格创造了一种新鲜的声音,这和台湾的主流音乐很不同。他有些歌曲掺入了自然环境或日常物件的录音,这加强了音乐的故事性(例如《将军》的下棋情景、《四面楚歌》的照相机咔嚓声、“蓝色风暴”的电话拨号声、《三年二班》的乒乓球撞击声)。在编曲方面,他的歌曲和音丰富:很多时候主旋律、和音、饶舌、对旋律会一层一层的加上,并在结尾时逐层淡出,颇有层次感;同一旋律录两条音轨同时在左右耳播放,很有立体的合唱效果。他刻意不清楚的咬字使歌曲的说唱部份更有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