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问题

2025-08-08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题 目: 美 的 本 质 课 程 名 称:任 课 教 师:姓 名:学 号:年 级:专 业:学 院:教 师 评 分:

美 学 刘 罡 罗 安 兴 XXXXXXXX 2010 级 XXXXXXXXXX XXXXXXXXX

评阅意见: 任课教师签名: 美 的 本 质 ——罗安兴

摘 要:什么是美?“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恰恰本质问题又是最为重要的美学问题。本文以中国当代美学的四种观点与叶朗教授的美学观点,作为理论切入点,来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我认为美的概念只能放在一个一个单独的人身上,而不能把它放在一群人或者整个社会,如果把美放在一个社会的广度去论证美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关键词:美 本质 主观 客观 叶朗

的本质问题,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个提出。柏拉图用,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1]

希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在此篇中,苏格拉底否定了希庇阿斯所有关于对美是什么的回答。[2]柏

拉图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了我们,美的复杂性。

中国当代美学有四种观点,或者说是四个派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围绕着美得本质问题而逐渐形成。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当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热”,各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各种观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3] 1、主观论美学

主观论美学把美学定位于主观意识,提出了“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4]其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泰。主观论美学认为,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人们感觉到的美才存在,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就其优点来说,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其缺点来说,由于太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是得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所以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赞同,因为美得产生是需要客观现实作为基础,如果说万物都不存在,只留下一个人类,在漆黑空间,上不顶天,下不着地的,那如何能使这个人产生美的感觉了?当然,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并不是唯一 2、客观论美学

客观论美学认为事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欣赏而存在,坚持美得客观存在。这种美学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蔡仪,他认为,一、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二,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三,美是永恒的,它既不被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美。这一派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论的观点。客观论的美学理论却有失偏颇,美是一种人类的观点,如果没有人的存在,那么其他的山山水水

如何能说是美了。将美看作与人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再者,典型的东西也并不全都是美的,如典型的蟑螂、癞蛤蟆、跳蚤、毒蛇等等就美多少人会认为他们是美的。 3、主客观统一派。

这种观点以朱光潜为代表,首先在美学观点上,他认为,美既不单纯在主观,也不单纯在客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为了论证这一理论,他还引用了苏轼的《琴》诗作为证明:“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偏执,而且朱光潜后来对主客观统一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使其增色不少。

对于朱光潜先生的这种观点其实我还是比较赞同的,我也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但却和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有所不同,我认为,朱老先生在某些方面着相了,太过于执着,就拿他用来论证他自己的观点,例子苏轼的《琴》诗来说,他过于执着于琴声到底是在琴上,还是在指头上了。朱光潜先生在这里认为琴是客观条件,指头是主观条件,从而得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而我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追究琴声到底出自于那里,我们欣赏的是琴声何必追究其出处,如果硬要追究,就好像是一个人一直在问为什么一样,怕是永远也无法到底。套用这种观点,一幅画,我们看的是画本身,而不是去执着于纸张、彩墨、画笔,你把它拆开了它就不美了。其实琴声就应该是人们审美的客观基础,而听琴的人则就是主观的主体。 4、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

李泽厚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于美的诞生,他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而对象也得以人化,从而产生了美的产品。二,在美的发展问题上,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美的形成和

发展看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认为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人化的历史积淀过程。李泽厚将“实践”范畴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李泽厚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自然,是因为作为类的人的“实践”改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本来是与人对立的自然变成了某种程度上是为人的自然,所谓“人化的自然”。探求美的本质,主要不能依据个体心理意识层面的所谓反映,而应依据群体人类物质实践层面的创造。

对于李泽厚的观点我认为他太过于偏激了,李泽厚过于强调,集体的、理性的、历史的内容,忽略了对个体性、感性因素的强调,这就导致了他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一块令人窒息的壁垒。他的观点无法解释那些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对象何以美的问题。但他观点的某些方面还是可取的。他关于美得产生和发展有着一定的道理,和我的观点比较接近,我认为,能使人心情愉悦的是美,这里的愉悦却并不是单单指高兴,而是指人的正面情绪。在劳动过程中是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情绪的。

5、叶朗的美学“意象”

叶朗通过对中西方现当代美学的研究和反思,对“意象”的美学内涵做出了具有中国民族本土特色的理论阐释。一方面,他反对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他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对朱光潜、宗白华先生关于“意象”理论又予以批判的继承。首先他认为,朱光潜在《诗论》中所用的“意象”实际上应理解为“表象”,而“诗的境界”才应表述为“意象”。他在《胸中之竹》中第一次提出了“美在意象”。叶朗认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美在意象。这个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实在,也不是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不同的观赏者由于个体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象”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人们应站在社会历史性的高度,将个体的差异性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历


美的本质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要求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