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表现与存在 读书笔记(5)

2025-07-29

那样的知识,那样的技巧才具有灵魂,具有力量。要不然,语文永远是干瘪的,永远是枯燥乏味的。所以,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岁承载着的思想和感情。

其实文字本身是没有情感的,它是僵死的符号。所以你要还原它,你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你要投射自己的感情。也就是说,语文老师感情一定要丰富。

会意

就是在特定的情境这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蕴和意趣。

感情太丰富也要出问题。所以要让学生进得去,还要让他们出得来,让他们出来静静地思考,要让他们会意,用心去会意,会语言文字的意味、意蕴和意趣。如果说入情是一种热处理,那么会意就是一种冷处理。

语文需要想象,需要夸张,你才能真正回到其中的意。我觉得一些重要的词、句、段落,就需要这样去咀嚼,这样去体会,这样去会意,会意之后,你才能真正读出文字的魅力和神韵。

求气

即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

实际上气就是一种生命的能量。真正会朗读的,不是用蛮力,而是用绵力。文字与文字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种关系存在,叫做字里行间。这种关系能够形成语言的节奏,语言的张力,这就是能量,这就是气。

我们的语文老师,你有责任让我们的学生好好读书,会感性的,复沓式的,一唱三叹的朗读。

寻根

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开掘语文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体和文化传承。 语文一定要有文化基础。第一,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是人类的创造,主要是一种精神创造。第二,人类文化最主要是靠谁来传承?靠语文。语文老师有文化意识比没有文化意识要强得多,如果语文老师有文化意识,就会把语文上得更深刻,更厚重,上得更富有感染力。

诗意语文是什么?它追求思想的力量;它充满感情;它以具象为旨趣;它复活言语的内在之气;它是文化的。

语文充满劳绩,但我们仍然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

第二讲 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坐而论道与面壁参禅(P35——38)

第一招,“实录还原法”。搜集课堂教学实录,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必须整体关照实录,抽象提炼实录,很费工夫。然后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很累,但是非常管用。这是一种逆向修炼的过程。把理念在还原成设计,把设计在还原成实录。

第二招,“情境填空法”。假如你是于永正先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境,你怎么办?带着这样的想法看那个实录和光盘,缺什么你补什么。这招很管用。

第三招,微格剖析法。研究侯课,研究导入,研究提问,研究范读,研究导读,研究讨论对话倾听训练结课拓展,研究很多微格。你要深入,你就要研究微格。诗意语文的课的复沓招术一用,你得场就出来了。

第四招,课感积淀法。就是你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驭。关注现实,触发课感;品味得失,领悟课感;反复实践,习得课感;积累经验,培养课感;精益求精,升华课感。

无墙便是门(P38—39)

第一招,“案例鉴赏”法。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看出作者写案例的价值取向。

第二招,文本细读法。

第三招,主体研究法。围绕一个主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梳理,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讲“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教的是底蕴

文化的传承,意味着真正的立人。传承文化,实在是一个语文老师非常神圣又非常艰巨的使命和良知啊!

底蕴是书堆出来的

用行动去思考,在行动中思考,为了行动去思考,这样,我们才能修成语文教育的正果。工具性、人文性,都只能栖身在文字中、话语中。扎扎实实地把文字读细了、读深了、读美了,工具性、人文性自然而然就在其中了,还用争吗? (P73)

在对这段文字的教学中,我试图营造一种气氛,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去。在学生进入到情境之后,文思的意蕴和内涵能得到更好的解读和体悟。P74

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我既没有刻意的认定这个环节、这个时候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哪个环节、那个时候是在进行人文性的熏陶。我只是在引领学生直面文字、直面话语,在文字的拒绝、在话语的品读中,激活和调取学生尽可能生动、尽可能丰富的生活体验、阅读积淀,在将文字还原成画面、还原成场景、还原到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实现了工具性的训练和人文性的熏陶,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共同成长的过程。P75——P76

人生四境界

一个人对待职业、对待自己的人生大概有着这样四重不同的境界。 功利境界,教书就是饭碗。

道德境界,即责任,职业的责任感。

科学境界,为学问活着。科学境界,使你在职业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做学问的趣味。

生命境界,时间就是生命。在生命境界中,你会对自己的每一个当下负起责任;你会深深地体会到,你的人生是怎么来的。到这个时候,你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上课。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王菘舟诗意语文七讲》读书笔记(二) (2010-08-15 10:10:11)转载▼

分类: 术业专攻

第四将 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

尼采,人的精神三个变化过程: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变婴儿。

骆驼态的接纳,就是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有了足够的能量,越来越厉害,就变成了狮子。厉害到极点,那就来个物极必反有狮子变成了婴儿。婴儿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态让人的精神重新回doale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

第五讲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 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

细读文本,就是要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

细读文本应从课题开始。文本细读,那是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呀!

文本细读 ,相遇的不光是语言文字,更是人与人的精神。每一次细读,就是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促膝谈心,都是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心灵享受。

文本细读,不光需要微观层面的细腻地读,也需要从中观层面细致地读,还需要从宏观层面的细心地读。

当你完成了这样的文本细读,你去上课吧!面对课堂,面对孩子,你没有理由慌张,你没有理由胆怯,你底气十足,你左右逢源,你游刃有余,你出神入化。因为这个文本已经全部兑换成你深刻、深厚的生命体验了,因为你和文、文和你已经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了。

六经注我

作者崇拜 秉持这种姿态的读者,意在通过文本,尽可能准确而重视地还原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价值。

读者崇拜 这种姿态,将细读的重心由作者移到了读者身上,并毫不客气地宣称,文本已经诞生,作者就已经死了,而文本的意义,在读者没有介入之前,毫无意义。

文本崇拜 正是文本,将作者和读者拽到了一起。 在文本中发现自己

到了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转移至阅读教学身上了。

1、细读姿态的多元性。 2、细读指向的言语性。 3、细读结论的兼容性。 4、细读经验的共享性。

文本阅读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双重收获,我们既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

第一、 用多少自信、多少毅力挑战自己的精神惰性,就有多少自信、多少毅力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

第二、 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

第三、 有多种方式进入文本的可能和自由。 最后、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是细读自己。我始终认为,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这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

第六讲 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革命 核心的核心是理解

对话有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师生对话的基本模式“倾听-----理解------应对”。在倾听中理解,在理解中倾听。

作为生命关怀的对话

对话应该作为一种生命关怀的方式,它的本质应该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本质是对学生精神生命发育的一种尊重、一种唤醒、一种理解、一种引导。

第一、对话,一种心灵的抚慰。 第二、对话,一种智慧的启迪。 第三、对话,一种生命的赏识。 第四、对话,一种价值的去蔽。 第五、对话,一种真情的交融。


语文的表现与存在 读书笔记(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培训方案及售后服务内容范本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