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着眼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能赢得新的进步、开创新的局面,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扎实推进。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要紧紧抓住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这个重点,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更好地面向群众、服务群众。要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要注意增强改革政策的科学性、协调性,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支持参与改革、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着眼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内容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3. 着眼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决定影响。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新闻媒体是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战略重点,遵循传播规律,不断改进创新,努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科学技术对于提高文化生产传播效率,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把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 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点扶持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出版单位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