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科学的党员行为评价机制。如何来认定、评价党员的行为,这是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情况下,流行的是“领导评价”,即领导对属下的党员作出评价。这样的后果是,党员很注重上级的印象,对上级负责,而忽视对群众负责。如果,党员外出打工,不在领导的视野内,这个党员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能行为失控,做出有违党员标准的事来。正确的办法是,确立一种以利益机制为核心的党员行为评价机制。例如,**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建立健全了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干部绩效星级管理》和《党员动态管理》等制度,强化对党员的管理。建立先锋评价指数,就把党员行为与利益挂起钩来。在各级党组织中率先将指数概念引进到党员日常管理工作中,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试行一年多来效果明显。干部绩效星级管理,着眼于对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量化。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概括,不少人评价一个党员是否合格、先进,往往是评印象、评感情、评好恶,而难以凭数据、凭考核,主观随意性较大,这成为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引进经济管理方法,把虚的变实、把抽象的变具象。干部绩效星级管理实现了考核模式由印象评价向科学评价的根本转换,使评价建立在实事求是和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说服力强,真实可信。为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提供一种恒久的长效机制。这个机制,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约束力,让每个党员不敢懈怠、不能懈怠。干部绩效星级管理,将党员的先进性划分为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表现、接受教育管理、完成工作任务、保持良好作风、廉洁自律、加分项目等七个方面共几十个指标,基本囊括了党员先进性的所有方面,使党员的先进性量化、细化、具体化,对党员的考核、评价经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评价结果与党员的利益挂钩,将作为任免、调整及利益分配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区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培植起了奶水牛、葡萄、蔬菜、肉禽、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按属地设置和组织划定的矛盾日益凸现。主要表现有“三难”:一是组织开展活动难。由于农村党员居住更加分散,不便于集中开展活动。而且不少党员认为,组织活动就是宣传思想,传达方针政策,虚的多,实的少,与自己的生产发展没什么联系,参不参加无所谓。二是组织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点选择难。“要致富,靠支部”。可是面对生产情况各不相同的农户,支部在发展经济时很难找到一个多数群众都满意的结合点,往往顾此失彼。党支部在群众中普遍造成“有吃有穿不找你,不批不斗不怕你、有了问题去找你、你不解决就告你”的被动局面。三是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难。许多党员由于各自从事产业的差异,无法找到与其他党员群众共同感兴趣和利益的切入点,常常使一些有心带动农民致富的党员干部有心无力,处于尴尬境地。面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综合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新变化、新形势,**区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把创新基层组织的设置模式作为整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照有利于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有利于支柱产业发展、有利于党员“双带”作用发挥的原则,以开展建设“发展能力强、稳定能力强、凝聚能力强”村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行“支部+协会”和“支部+能人”等党建模式,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目前,已建立葡萄、奶水牛、黑山羊、肉牛等产业支部36个。产业支部根据党员的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地安排党员学习教育内容,多数产业支部在继续坚持“三会一课”、学政策、学理论的共性基础上,突出产业特色,把培植产业、发展产业、技术介绍、经验交流、规范经营等内容纳入学习之中,使党的组织生活更加贴近党员的生产实际和切身利益,党员参与十分积极,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尽管**区这些探索还需要不断完善,但它的启示意义已超越了它的本身,它预示着传统的党员管理特别是考核、评价体系正向现代管理体系转型,预示着将利益机制引进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是可行的、有效的。它可能为我们寻找到了长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种体系、机制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