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钱开展”、“缺人指导”与“无阵地活动”,给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常开展构成了较大障碍。据调查,全省70%的村集体经济基本上是“空壳”,村级没有专项的党建活动经费,乡镇也缺乏相应的党建经费渠道,开展教育活动必备的办公用品无力解决,更无法承担其他方面开支。此外,全省约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村“两委”没有办公和党员活动场地,在相对寒冷的冬春开展教育活动,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农村长期沉淀的历史包袱与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并存,给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群众满意提出了很大挑战。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农村“学教”活动的实践都表明,党内教育活动要确保群众满意,就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主要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存在的现状是:一方面乡村债务绝对数量有多无少,负债规模有增无减,乡镇政府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各方欠账太多;但另一方面,无论从加快发展需要还是从农民群众的愿望来看,有些事情又急需要办、不得不办,否则就会让群众失望。我们在万名党员调查中,问及希望在教育活动中解决的主要问题时,大家希望解决的是“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和“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脱贫”共占50%。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如何冲破这些“两难”困境,实现党员受教育与群众得利益的双重目标,很需要各级党组织下功夫研究。
根据前述情况,笔者认为,要确保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需要把握好六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1 必须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
中央指出,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这一指导思想十分重要。这就鲜明地告诉我们,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面对的是未来,着力点是现在,这就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既用先进性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用新农村建设来探索先进性的具体途径问题;又用新农村建设来体现先进性,用先进性建设来保障新农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村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切实把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上。这一点尤其重要,农村先进性教育解决问题的视角点要高,不是也不能纠缠在历史老账中和历史矛盾中。要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着眼和着手。
2 必须始终坚持群众满意这个根本标准
与第一、二批教育活动相比,农村党员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由于生产生活的性质关系,与农民群众联系最紧密,而且他们自身也是农民。农村党员受没受到教育,具不具备先进性,农民群众最清楚;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不是达到群众满意,最终要取决于农民群众是否满意。因此,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更加注重得到群众认可、实现群众满意。应该看到,尽管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但我们有在农村开展“学教”活动的成功经验,有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积累的新鲜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各级党委、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村党建的关心和关注,我们完全有条件把农村教育活动抓出成效。中央指出,教育活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我认为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和工作基础上强调群众满意,它还应该解决的一个内在要求,就是要使农村党员与农民群众共同受教育,首先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上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共同奋斗,使教育活动首先在受教育上得到群众公认。
3 必须理性务实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增强第三批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落实到解决问题上。但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要求上,一要理性,二要务实。当前,一些乡村党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群众对教育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抱有过高期望,对这种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既需要肯定,但更要注意加以引导。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搞清楚哪些问题是当前教育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把因农村改革措施不配套造成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拿到教育活动中作为主要问题来解决,也不要指望一些历史矛盾在很短的教育活动中能一下子解决。不要提不切实际的口号,更不要作空头许诺。要区分层次,从党员个体、村级党组织、乡镇党委三个层面认真查找和解决问题,不能以解决一个层面的问题替代解决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务实地解决问题,就要从农村党员队伍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好突出问题。特别要看到,农村党员是党联系服务农民群众、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纽带和基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