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与农民收入的增加(2)
2025-04-27
4、农民市民化是拉动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改变农产品价格疲软状态,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措施。[3]农产品价格低迷,是农民收入低的直接原因。若想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收入,则是不现实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许多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甚至高于国际价格水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产品价格低迷的根本原因是其供给受到了市场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限制,即受到城市居民需求的限制。我国的粮食、肉类、水产品和水果等农产品因受到了城市市场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限制,其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我国拥有12.59亿人口,农民却占了8.7亿,城市居民只有3.89亿。也就是说,由占人口总数70%的人生产的农产品,供应只占人口总数30%的人作为商品性消费。而农产品的价格供给弹性大,价格需求弹性小,在这种供求格局下,农产品的价格怎么会不低迷?要改变农产品价格低迷状态,必须加速农民市民化,增加城市人口,扩大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能通过将一部分农产品的供给者转化成需求者,来提高和释放一部分对农产品的消费能力,扩大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根据专家的计算如果我国城市人口增加到5.79亿,按现有的消费水平,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可以增加到原有水平的1.5倍。即使农产品价格仍停留在现有水平,农民的收入也会因销量的增加提高到原有水平的1.5倍。再考虑到农民数量的减少,农民人均收入会增加到原有水平的2倍。事实上,需求的增加还会拉动价格的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又会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进一步提高,从而将大大地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为高商品率、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更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供给者的收益。
5、农民市民化是促进人口、资源和生产向城市集聚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重要条件。由于农民市民化使人口、资源和生产向城市集聚。因而城市逐渐成为区城经济发展极,对周边的乡村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拥有的经济总量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经济质量优势,左右周边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乃至左右全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吸引、聚集作用和辐射作用于周边地区,对所在区域和周边广大农村起领导作用,其作用没有固定的边界,经济实力愈强,其作用的半径愈大。城市通过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把周边地区的经济网络成一个有机整体,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将自己的技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广到所在区域和周边广大农村,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还通过自己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的巨大潜能的不断释放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不断成长,使城市经济成为所在区域和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从城市郊区农村、特别是发达城市的郊区农村的农民收入比一般农村地区农民收入高的现实中反映出来。是因为与一般农村地区相比,发达城市的郊区的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信息、科技、资金及劳动者文化素质等方面大大支持了周边乡村的发展。
二、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1、难转的弯--观念制约。[4]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观念上受城乡对立,体制上受城乡分治的影响很深。因此无论是城市政府官员还是城市居民对农民进城就业,推进农民市民化认识不深不透,远未从战略高度认清农民市民化的必然趋势和战略意义。部分政府官员对农民进城存在两种担心:首先是担心"城市病"问题,怕农民进城会带来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恶化;其次是担心挤占城市职工就业岗位问题。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会加剧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影响城市职工就业。城市市民对农民进城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接纳的心态,因为进城农民是很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分担城市居民不愿做,而又离不开,不能不做的累活、脏活、险活;另一方面是拒绝心态,因进城农民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抢夺了城里人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又因为农民工素质低,犯罪率高,让城里人失去了安全感等等。受上述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结果就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排斥,市民对农民认同上的歧视和情感上的歧视,表现在行动上不能公正对待进城农民,对进城农民普遍缺少包容之心和宽广胸怀。
农民市民化与农民收入的增加(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