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把理想信念建立在认真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教训的基础上
如何正确对待苏东剧变,对共产党员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很大影响。苏东剧变使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由15个减少到5个,共产党组织由180多个减少到130多个,共产党员有9100万减少到6600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区域由占全球的24%缩小到7.5%,人口由原来的16亿减少到12.7亿。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随之顷刻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严重挫折,进入历史的低谷。
苏东剧变是这些国家长期积累潜伏着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恶性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西方“和平演变”得手,苏东国家内部将“改革”变成“改向”,是两个主要的直接原因;僵化的体制造成经济发展滞缓,执政党陷入深刻危机严重脱离群众,是两个深层的根源;指导思想上背离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根本的经验教训。苏东国家经济没有搞好,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好,而是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一种特定的实践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失败;同时也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错误对待这一模式造成的悲剧。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苏联的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模式这种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形成的体制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而且越来越僵化,在整体上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在二战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其负面作用更加明显,使社会主义的继续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毛泽东早就看到这一模式的弊端,提出要“以苏为戒”。邓小平也曾敏锐地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显然,这种严重扭曲和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把在特定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发展道路绝对化、神圣化,并没有真正和完全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没有反映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必须全面彻底地进行改革,否则社会主义是没有希望的。
苏东剧变,说到底是共产党本身出了问题。在苏东剧变期间,学者曾就“苏共代表谁”搞过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只占7%,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从苏联解体后的结果看,现在俄罗斯的“新权贵”大多不是持不同政见者,也不是黑市倒爷,而是苏共党内的各级官员。对这样一个失去民意、脱离群众的党,在不在台上已经与群众不相干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克里姆林宫红旗落地时莫斯科是那样的平静,政权的交替是那样顺利。苏东剧变后,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这正是在总结苏共垮台的教训得出的结论。
从社会主义自身来看,尽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现象暂时不会改变,但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局面。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实现的时间上“由近变远”、“由短变长”了;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更符合实际,“由高变低”、“由虚变实”;三是指导思想和发展道路摆脱了统一模式,而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了,懂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五是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六是不搞西方式的多党制,但强调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七是摆脱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束缚,懂得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在“一球两制”现象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妥善处理同外部世界特别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等等。这些都标志着世界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规律性认识跃升到一个新境界。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复苏和振兴奠定了理论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