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2)
2025-04-27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现在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发展模式,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3%,工业用水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5%和20%。
以上几个问题的集中,最后就体现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低效率问题上来,我国当前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德国的1/32,资源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也都低于世界水平。
大量的事实证明,从整体上来看,尽管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并引导着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90年代初,也曾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上议事日程,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尽管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都经历过,但目前看来,中国却不得不面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
从眼前来看,2003年,中国经济实现9.1%的增长,但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却明显地呈现出资源短缺、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扬、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巨大压力,2004年的拉闸限电安排表已经成为中国百姓在这个炎热夏季里最关注的一个信息,而中国企业、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的企业,普遍面临着全年性缺电的苦闷。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但按照现在的资源、能源消耗方式,专家认为中国将很难承受。正是在这样一种客观现实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构想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得以在过去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充实、综合和提升,以此为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纲领。浙江省委党校发展研究所所长郭祥才认为,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不是否认过去的成绩,而是对我国过去增长方式的一种纠偏,是通过科学的发展方法,来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
增长方式的变革 招商局的“创举”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模式、发展思路,无疑具有根本性的变革意义,然而,用这样一个发达国家在后工业时代的或者说是高级形态的发展模式,来解决当前中国还处于低级形态的发展问题,究竟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呢?显然,“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的执行问题,比其提出更具挑战。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资本外溢的名声在外,近些年,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西部地区招商工作的必争之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以至于这些外来的招商官员如何开展工作,各路人马如何各显神通自然更是不一而足。
但有一种极不正常、却在某些招商官员的引资工作中屡试不爽、甚至被称为金科玉律的“招商先找当地环保局”的怪现象却蔓延开来,“这些招商官员的工作套路往往就是跑到当地的环保局要一份招商项目的名单,然后效率极高地完成相当一部分的招商工作。”一位知情人士痛心地告诉观察记者,“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份所谓的‘招商备选名单’恰恰正是某些东部地区的环保部门所抛弃的一些环境评估不合格,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情况,而被当地经济发展所淘汰的企业项目,到了某些中西部地区的招商官员眼里却如获至宝、成了引资的重点目标。”
这种招商思路的直接后果,是这些年官员、专家、学者们对“我国的工业污染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仍走在东部地区曾经走过的老路上,实践证明,在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背后,付出的是更惨重的资源、环境和成本代价”等等绝不仅仅是危言耸听的广泛担忧。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浙江省委党校发展研究所所长郭祥才指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新出现的不科学、不规范的梯度转移,显然违背当前全国正在贯彻的科学发展精神。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在产业结构的选择上是可以有所区别,不过绝不能因为落后而成为高污染、高能耗的理由,所以应该坚决制止。”
然而,针对这一现象的评价,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些从事微观经济研究的学者们的观点相对折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济学家分析指出:“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从全国的角度来要求的,因此,作为不同地区的中西部和东部在把握上肯定会不太一样。相对而言,先发展的东部地区对环境、资源等代价的体会会更深一点,具体到对企业、对项目、对产品的选择上会更容易接受‘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而中西部地区当前则明显地主要考虑经济效益,客观上会造成先发展经济,再讲‘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他补充说:“因此,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讲,到东部地区的环保局找被抛弃项目肯定是错误的,但是要完全地评价这种欠发达地区的招商思路,应该是很复杂的,我认为对他们来说,应该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