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惜盛世来之不易。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每年例行公祭,不仅是为了让国人铭记历史,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向上、担当作为,亦是为了向长眠在那个冬日里的无辜人民和革命英烈汇报国之进步与当今盛况。今日之中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且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意气风发地大踏步向前,中国人民再也不用在枪林弹雨中担惊受怕,挣扎谋生。然今日之成就,不仅得益于后生的奋进与努力,更得益于先辈用鲜血打下的根基,我们应加倍珍惜,并带着责任和使命大步向前。
“世纪交汇,万众景仰;共襄盛举,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莫忘”。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我们将坚定信念、咬定目标、奋力前行,牢记先辈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嘱托,一代又一代地传好“接力棒”,不断开拓创新,奋发作为;以“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作风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善作善成,务求实效,争当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排头兵”,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来自历史,也必将通向未来。
国家公祭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演讲稿(篇7)
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各地举行庄严的悼念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祈愿和平永驻。悼念缅怀是为了铭记,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都应该铭记这一天,不忘这段悲痛历史,永葆“爱国之心”“团结之心”“必胜之心”,担起时代重任,扛起时代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永葆“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亿万中华儿女发扬抗战精神,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挺立起了中国人民的英雄脊梁。历史充分证明,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动力,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支撑,贫弱的中国不可能赢得胜利。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异化,更不能丢。战争年代,爱国主义表现为不畏强敌,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换来和平;和平年代,爱国主义表现为不畏艰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永葆“爱国之心”,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的道理,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干起,不求轰轰烈烈,但求默默付出、锐意进取,用实打实的行动砥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永葆“团结之心”,汇聚强大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战斗在最前线,发动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为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人民是抗日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只有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汇聚起“万众一心加油干”的磅礴力量,才能真正筑成克敌制胜、无坚不摧的“钢铁长城”。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不能忘记团结这一制胜法宝,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必须以“团结之心”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汇聚起万众一心、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永葆“必胜之心”,践行斗争精神。抗战时期,无数中华儿女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屈精神,与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有的面临死亡威胁仍从容赴死,有的血染疆场、九死未悔,有的不畏强敌、血战到底,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都没有过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推进伟大事业,不管遇到多大的风险、迎接多大的挑战,都必须永葆“必胜之心”,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妥协、毫不放松、毫不动摇地朝着目标奋进、直至取得最终胜利。要把锻造过硬斗争本领作为赢得胜利的“关键招”,主动在急难险重一线、为民服务实践中经受斗争锻炼,不断增强斗争本领,走好新的长征路。
国家公祭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演讲稿(篇8)
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86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惨案,那一段沉痛的教训深深镌刻在历史长河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党员干部,当在追忆历史中缅怀先烈,赓续红色血脉,昂扬奋斗之志,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在新时代凝聚继往开来、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勿忘苦难、坚定信念,凝聚“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力量。日军侵华,战场上硝烟弥漫、枪林弹雨,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战士们浴血奋战、绝不退缩。光华门一战,守城官兵“人人抱必死之决心”,绑着一身的手榴弹,向敌军坦克车轮扑去,用生命和热血守卫疆土、捍卫尊严。英雄者,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身处和平时代,虽不似先烈般“抛头颅、洒热血”,但仍要坚定理想信念,胸怀爱国之志,无论何时都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党员干部要守住方寸之间的那一抹中国红,将其作为心头的堡垒、心头的依靠,始终坚信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为实现宏伟蓝图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
无愧使命、实干为民,凝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力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侵略者“黑云压城”,面对枪口和炮火,英烈们毅然选择用凡体肉身去抗衡,前赴后继、万死不辞,为的是民族大义,为的是人民今后得以安定生活,这正是解放全人类、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厚重了众英烈舍己为公、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源于人民,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深烙于心、笃于行,保持好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听其声音、达其诉求,用实际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干担当、锐意进取,答出一份“为民服务”的满意答卷,不负青春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重托。
不负梦想、英勇无畏,凝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争力量。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一次次出生入死的杀敌,英烈们流尽最后一滴血,是他们的大无畏气概换来新中国的成立,没有他们与敌人的殊死斗争,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当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未来还会有更多可预见、不可预见的复杂局面,党员干部要克服不敢战的畏惧心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风浪、直面挑战,风雨无阻向前进,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在搏击风浪中赢得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在困难和斗争中磨练自我,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
国家公祭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演讲稿(篇9)
2025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在国家层面立法之后的第十个公祭日。历史不会远去,真相不会磨灭。85年前,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是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也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黑暗的一幕。
天地同悲,日月同泣!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只为警醒吾辈当自强。如今,我们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居于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概括的首位。回望历史,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共产党人从未屈服,而是秉持同敌人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和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付出了大牺牲、战胜了难万险,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但崇高信仰、优良品质不会自发产生,需要我们常修常炼、常悟常进。党员干部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坚持在__、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下功夫、做学问,用__凝心铸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实践者。
__、牢记使命,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情怀。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从井冈山上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长征路上的“半条被子的温暖”,到辽沈战役的“不吃一个苹果”、 河南兰考的“焦桐成雨”,再到脱贫路上的“一个都不能少”、抗疫斗争中的“不放弃一名患者”……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因为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中华民族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 传承“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要筑牢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在追问初心、叩问使命中走好群众路线、切实解忧排难、密切鱼水之情,用实际行动擦亮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激荡“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豪情壮志。斗争精神一直是我们党和人民实现伟大梦想、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也始终贯穿党的百年光辉岁月中。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一封从南京发出的电报称,“我军士气悲壮,人人抱必死之决心。”面对侵略者的“黑云压城”,无数英烈们前仆后继、万死不辞,用血肉之躯与顽强斗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要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一定会存在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实际的,“躺平”“躺赢”更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把握斗争方向,多经历几次困难,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在困难中磨砺初心、增长才干;要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树牢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紧紧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国家公祭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演讲稿(篇10)
南京大屠杀,一个让所有国人黯然神伤的话题。1937年的今天,南京沦陷,日军入城掳掠烧杀,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由此开始。在六周的时间内,30余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为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同胞,中国政府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旨在让所有人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从而更加珍视和平、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八十六年弹指一挥间,很多人都已经离我们远去,很多事都已经渐被淡忘,但有些事情是始终不能忘记的,而那些不能忘记的,必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纪念!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历史的苦痛。穆旦在其诗《赞美》里写道:“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确认一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周万荣,他的名字被刻在遇难者名单墙上,成为第10665个名字。周万荣是南京30万遇难同胞中的一个,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血和泪铸就的历史,是百年间最沉重的沉默与哀伤,是人世间最惨痛的生离死别。“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唯有铭记才能免于再次陷入苦痛的悲伤,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也终究是历史,不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守护和平。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和平的珍贵。2026年12月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金茂芝去世,享年91岁。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只剩78人。1928年出生的老人,目睹了包括父亲在内的20余人惨遭日军杀害。因为战争,金茂芝老人失去了父亲,他只能与母亲流落街头、乞讨为生。战争会把一切美好的事物碾成齑粉,战争会让一切骄傲和理想化为乌有。所以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和平的珍贵,“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所有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