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乡村振兴的论文【十篇】(5)

2025-08-16

   其一,转变研究视角进一步理清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的内涵、特征、类型和作用。以往的文献中多从乡村治理的视角,因此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乡村自治和新乡贤治村的关系中来界定新乡贤的内涵、特征、类型和作用。但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界定新乡贤,是否会给我们提供不一样的分析结论呢。

   其二,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扩展,在挖掘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作用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对新乡贤群体的进行监督。目前的文献中学者大多从新乡贤的作用及在发挥作用中遇到的阻碍和对策的进行分析,只有少数学者看待在挖掘新乡贤作用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监督。

   其三,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需进一步扩展。当前学界关于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开展,而从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新闻学等方面展开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创新和融合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应小丽.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培育及其整合效应——以浙江省绍兴地区为例[J].探索,20_,(2).

   [2]夏伟.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引擎——以新乡贤“返场”为视角[J].新余学院学报,20_,24(1).

   [3]黄爱教.新鄉贤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空间、阻碍因素及对策[J].理论月刊,20_,(1).

   [4]祁红亭.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_,(6).

   [5]许欢科,滕俊磊.乡村振兴中新乡贤培育的障碍及其对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21(1).

【篇六】关于乡村振兴的论文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改革开放将继续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深化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发展将进入从数量向质量和效率转变的过程。为完成从温饱到繁荣的历史性跨越,农村振兴是中央在伟大历史关头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和改革农村事业单位和机制,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注入先进文化和村庄,建设现代农村文明,打破城乡经济社会双重体系,建设城乡共同命运共同体,建立现代农村治理体系。实现农村治理制度现代化和治理能力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兴义市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地处黔、桂、滇三省区结合部,该地区贫富差距较大,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很多不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兴义市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在兴义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情况,笔者就“兴义市农业农村现状、如何在兴义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等问题进行了走访调研,对兴义市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兴义市农业农村工作现状

   针对兴义市农村农业发展的情况,笔者选取了万峰林瓮本村、南盘江镇、乌沙镇等乡镇进行调研。目前,兴义市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情况较为良好,例如较为突出的万峰林瓮本村村民整合资源,通过与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的企业合作,创办兴义市“欣烽皮包手袋厂”,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该企业不仅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同时还提供给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基本情况如下:

   (1)万峰林瓮本村。瓮本村产业有兴义市才华手袋厂新建项目,占地六亩,总投资300万元,年生产手袋200万个,一期解决就业200余人,二期解决就业500余人,建成后年产值达到500万元。覆盖瓮本村全部贫困户97户的有效劳动力,积极带动全村其他农户就业创收。除此之外还有冬桃扩种项目,已建成120亩冬桃种植基地,项目一期已解决就业20人。中草药种植项目。该项目占地500亩,总创收400万元,主要种植黄精(老虎姜)建成后每亩为老百姓创收15000元。

   (2)下五屯街道办。籽粒玉米种植调减面积5200亩,需替代作物面积1321.2亩,替代品种9个。其中:坝佑村918.9亩(主要替代作物蔬菜203.3亩、果树305.6亩、花卉苗圃167.2亩、雪松101.3亩);高卡村374.5亩(主要替代作物车厘子93.9亩、西瓜110.6亩、果树374.5亩);庄园社区27.8亩,解决群众基本收入问题。

   (3)乌沙镇。籽粒玉米种植调减任务目标8500亩(烤烟932.8亩不计入替代作物上报市级,分布在纳姑村666.5亩、窑上村266.3亩),替代作物面积为7567.2亩,现已完成4378亩。其中:饲草种植355亩已全部完成、水果173亩已全部完成、蔬菜4650.2亩,已完成2750亩,薏仁米2389亩已完成1100亩。乌沙社区1556.9亩(图斑分布在乌沙污水水厂至烈士陵园周围、乌沙坝子、中学背后、陈家小河边、柳树坪)。主要替代作物蔬菜1502亩,已完成900亩;薏仁米54.8亩,已完成54.8亩;共完成954.8亩。

   总体来说,兴义市各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但仍旧呈现出一些特点。其一是种植业结构较为单一,大多以青菜、生姜、冬桃等,经济收益不大的农作物为主,例如乌沙镇集中发展水果和蔬菜,鲁布格常规种植作物为小麦、油菜。其二是农业发展多以传统农业为主,在调研中,课题组了解到兴义市大部分乡镇的农村的种植业,占很大比例的农户将农产品用于自用,用于销售的比例较小,因而难以满足生活的需要,生产出的农产品未能完体现出商用价值。

   二、当前兴义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针对兴义市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存在着人才短缺、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等难题。

   (1)兴义市乡镇普遍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年青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20_年,全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2%,分别比城市和乡镇高2.8和2.6个百分点,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也不能完全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因而在兴义市要落实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性人才,尤其是在推广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在调研中,课题组了解到,例如万峰林瓮本村、则戎乡等乡镇存在着农技人员技术素质的发展滞后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技术需求。因缺乏培训和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技人员难以继续学习深造,长期未参加学习培训导致部分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思路不宽,只懂粮油作物生产,缺少具有特殊作物、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营销推广技能的人员,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能管理、可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农业科技人才。

   (2)兴义市大部分农村种植业结构单一。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鲁布格镇种植业主要以烤烟、油菜、玉米、小麦、水稻为主,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加,务农人员老年化,常规种植正处于逐步缩减的状态。为丰富农村产业结构,不得不重新探索农业产业路子,像中药材、经济作物等都属于初步阶段,农民收益不高,而且务农人员思想保守,导致产业发展中出现了诸多困难。

   农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使兴义市农村人民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养成良好习惯,营造良好氛围,使兴义市农村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良好的生活,家庭的繁荣,人民和村庄的美丽。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农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工業繁荣,生态宜居,有效治理,农村文明和繁荣,符合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们不能通过传统方式安排项目和派遣干部,只是给钱和财产来解决问题,但我们必须从系统、整体和协调的角度全面考虑,强调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和文化遗产,从而振兴农村。

   参考文献:

   [1]努力走出一条“长治特色”乡村振兴之路[N].本报评论员,长治日报,20_-03-02(B01).

【篇七】关于乡村振兴的论文

  摘要:“互联网+”是当今社会最热的议题之一,所谓“互联网+”就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提升生产力、优化生产要素、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等途径来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根据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_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正在给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习惯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正在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乡村振兴;提升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_.07.214

   1“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李克强总理在20_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将“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与教育相结合,优化和集成教育资源,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教育的各环节之中;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实现教育转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和现代教育治理五个方面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就是智慧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增强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们逐步掌握从网络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各种有益信息的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互相交流学习和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以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将“互联网+”的本质精神融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互联网时代新型教育形态[2]。

   2“互联网+教育”的优势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不断促使其换代升级。当“互联网+”遇到教育的时候,尤其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的出现,已充分说明了“互联网+”对教育优势作用,互联网和教育的已高度融合[3]。

   第一,“互联网+教育”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借助互联网技术,结合院校优秀教育资源,将院校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传播到四面八方,学生无论是在近处还是远方只要拥有网络及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均可学习知识。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网络资源共享、教学中难点问题解答的共享。

   第二,“互联网+教育”适应学习者的要求。在传统教育中会出现老师和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互联网+”时代,学生是教育的“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贯穿于教学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可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开展针对不一样学员的个性化学习建议、指导教学和指导方案等。用户学习方式高度个性化,为个人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互联网+教育”使得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学习。教与学的多元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和交流,多元化的教育产品可以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第三,“互联网+”有利于教育的平等和自由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者学习的唯一场所,学校的开放将是大势所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是封闭的;教师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学习者的学习思维是发散的。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学习者,学习不受年龄的限制,任何有学习需求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环境下进行自由、开放、平等的学习,并且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或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等[4]。

   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明确思路,扎实推进。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尤其是贫困地区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乡贤返乡,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激励各类人才在广阔农村大地上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建设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其中,培养本土人才是重中之重,因为他们“懂农业、爱农村”,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才能更高效的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平台优势:(1)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技术骨干实现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培养一批优秀的的农业经营管理者、农业职业经理人形成乡村产业体系,实现振兴乡村的首要任务即产业兴旺。(2)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让其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和农村建设中来;增强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对基层腐败等现象进行有力监督,杜绝乡村内部公共事务无人负责,避免惠农资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的腐败问题,最终实现“法治乡村”建设。(3)对特色的乡村习俗进行传播交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和民风约束力[5]。

关于关于乡村振兴的论文【十篇】(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精准扶贫论文集合9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