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到这里,文学教育课到底要教什么,可能很多人还很疑惑。我们强调要注重“形”,但“形”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究竟应该关注什么呢? 应该关注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也就是走进文学殿堂,去欣赏其阶柱壁廊之美。
解读一部作品,不可能主要依靠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我们的文学教学也必须注重作品本身隐含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是重点关注某种思想“结论”,而忽略了审美“过程”本身。“英美新批评派的‘构架——肌质’论:构架即作品的意义结构,肌质即诗的细节、语言的质地、具体的色泽和纹理。新批评派认为只关心构架不关心肌质的人们只是把‘诗’当作散文加以论断,因而他们提倡对文本的‘细读’。”[5]关注“诗”的肌质即关注诗人对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诗是最典型的文学样式,诗的特质实际也是所有文学作品的特质,读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读诗一样,必须关注它的肌质,即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修辞技巧、结构的布置、艺术表现手法、文体样式等等。
的确,文学作品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而文学作品的内部组织结构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立的审美意义。用现代批评术语来表述,它本身就是一种“自主符号”,它运用语言创造出它自身的“现实”,它要求我们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来认识、对待,来促使我们在开展文学作品的教育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下马观花”:从解读字、词、句等基本言语材料开始,细致分析言语的修辞手法、结构布置等,层层解剖文本的内在组织结构,全力挖掘文本的多侧面内涵。也只有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作者的艺术匠心,感受到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情趣性、哲理性等。
仅仅知道要关注重视文本内部结构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效的理论知识来建构与落实。因为一些传统的方法用来学习、鉴赏传统型的小说、诗歌还能应付,但面对一些现代主义小说(如象征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荒诞派小说等)和现代主义诗歌(如朦胧诗、印象派诗等),我们则会感觉黔驴技穷。那么,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呢?
象征。是指借助于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概念的一种表现手法。这是老师们并不陌生的一种理论,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传统型的作品中,象征有约定俗成性,受传统习惯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一些事物的象征义是确定的,如梅花象征高洁,杨柳象征惜别怀远,鸽子象征和平等等,但到了现代派作家这里,运用象征手法时往往凭个人直觉和特殊感受来确定事物的象征义,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如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卡夫卡的《骑桶者》,我们就很难用程式思维去确定其象征意义,唯有通过反复品读,结合自身经历去感受。
意识流。这种手法一般在小说中较为常见,如人教版教材选入的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春之声》等,都是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的语言往往缺乏逻辑条理性,有时甚至是颠三倒四,混乱不堪,如果不了解这种类型的小说就是想借此来表现人物的深层意识,致力于心理的挖掘与表现,那么就认识不到这一类型小说的价值。
荒诞。这是将事物夸大到极端离奇古怪的艺术手法。如学生在学习余华的《十八岁出远门》、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时,就会因荒诞的故事情节而迷惑不已,感觉无从下手,根本读不懂。如果介入了“荒诞”这种写作手法,很多问题就游刃而解了。
另外,还有虚构与叙述、反讽与写意等理论知识也是必备的,在此不一一赘述。
注释:
[1]维•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论选[M].方珊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212.
[2]热拉尔•热奈特. 热奈特论文集[M].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05.
[3]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43.
[4]安纳•杰弗森、戴维•罗比等.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陈昭全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6.
[5]王家新.“它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