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2)
2025-04-26
作者的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际活动,他的交际对象就是读者。作者写作时一般都会了解自己意向读者(intended reader)知识结构,尤其对其文化经验,都有较准确的判断。因此,对于一些作者认为与读者共有的文化信息,往往会在文中略去。他的意向读者则会在交际(阅读)中根据语篇中某些信号的提示(cue),自觉地填充文化缺省所留下的空位,激活记忆中的有关图式。这样,语篇内外的连贯一旦建立,语篇内各元素之间原本模糊的关系也就符合认知逻辑的连贯关系所取代,语篇也就获得了连贯性的理解(coherent comprehension)。
文化缺省与语义省略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连贯功能。二者的差别在于省略式衔接中的被省略部分在语篇内,这些空位的填充项都可以在语篇内查到,接受者一般仅凭阅读过程中的短期记忆即可迅速建立起连贯。而文化缺省所省略的内容则通常不在语篇内,也不在语篇外的直接语境(immediate situation)中,而是通过接受者长期记忆或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中的具体的文化图式原型来建立连贯关系的。接受者对某一文化现象了解的充分,他记忆中的图式原型就越完整,其空位填充能力也就越强。例如,
As a clergyman, moreover, I feel it my duty to promote and establish the blessing of peace in all families within the reach of my influence; ……and not lead you to reject the offered olivebranch.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文中的“olivebranch(橄榄枝)”究竟何意?在硕士生和本科生两个群体中作了个小调查:其中硕士生答对人数为5人,正确率为71%;而本科生答对人数为5 人,正确率为36%。问卷中的三个选项分别是“出于礼貌”、“用于致歉”和“祈求和平”,最佳选择应是“祈求和平”。调查对象中,有的以为说话人要送橄榄枝,有的以为此举意在表示道歉,有的则根本不知道。这一调查表明,本科生读者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很有限;而大多数硕士生则知道,在“橄榄枝”西方文化中象征“和平”。这表明橄榄枝这一西方文化的表达方式基本被中国的高学历知识分子所接受。于是,他们在碰到这一词语时,贮存在长期记忆中有关“橄榄枝”的知识就会恢复,记忆模块中的信息加工机制(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chanism)便自动搜索到其填充项“和平”;再经过语境加工,最后获得语境意义。从修辞角度来看,“橄榄枝”是喻体(vehicle),本体(tenor)是“和平”,表达时喻体出现,本体缺省。在语篇理解中,喻体本身作为一种语义变异(semantic deviation)的信号会激活有关“橄榄枝”的图式,从而完成语义连贯的过程。 2文化缺省的翻译解读
在关于文化缺省的编码过程中,作者的意向读者一般不包括外国读者,尤其不包括异类语言文化的读者。因此,在本族语交际中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来自其他文化的读者读起来则很难理解。所以,在跨语言交际中,就常常会存在输入了信号,激活不了应有的空位及其图式,或者记忆里根本就没有相关图式的现象。
惯例不是道德,自作正经不是宗教,攻击前者并不是突袭后者。从法利赛人脸上扯下假面,不是对荆棘冠举起不敬的手。(岳麓版《简•爱》:9)
上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只能猜测到:法利赛人可能与道德有关,而荆棘冠则与宗教有关。至于他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关系,则浑然不知。而对于熟读《圣经》的西方读者则一目了然:法利赛人(Pharisee)为古犹太教中的一个墨守传统宗教仪式教派,《圣经》中称其为言行不一的伪善者;至于荆棘冠(Crown of Thorns),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前,士兵们为了戏弄他,把一个荆棘编的冠冕戴在他的头上。不具备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中国读者就会感到难以理解。
文化缺省现象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双方克服文化差距(cultural gap)。因此,对于那些译文读者面对德文化缺省,译者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另一方面讲,译者的翻译活动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其交际对象是目标文化的读者。要达到交际目的,他一方面要洞悉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还要对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地定义自己与读者的共有知识和语用前提。然后选择表达策略时,还要考虑原文文化缺省中所蕴涵的艺术动机和美学价值,以期在表达时恰如其分地传达原著的语义和文化信息。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