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52 471 87 10 3 22 7 71
注:资料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计算。
依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Spatial Econometrics)模型进行研究。首先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选择了经济总量、劳动成本、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信息成本、累积的FDI、开放程度七项区位因素指标,对影响FDI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证明了空间依存性的存在并估计了地理溢出程度(空间自相关系数);然后确定影响FDI区域分布的关键因素;最后依据模型结论,为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引进更多的FDI提供了政策建议。
本项研究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现有的同类研究相比有两大显著特点:①使用了最新的FDI数据,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的数据;②在标准回归的基础上,运用了空间计量模型,融入区域间的相互影响,对FDI的地理溢出程度进行了估计。
2 文献综述
2.1 FDI区域分布理论文献综述
在解释FDI区域分布理论中,最早研究角度主要从企业或跨国公司出发,Hymer(1960)认为跨国公司是一个寡头行为,FDI被认为是公司在全球竞争下所作的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决定;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详细解释了所有权、国际化和区位优势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用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的内部化,强调FDI的目的是资产的获得;Brainard(1997)则认为跨国公司FDI是其为获得规模经济所采取的接近客户或集中生产的一种交替选择,FDI与贸易出口之间存在着交替的关系;传统企业选址理论用交通成本、工资和基础设施解释FDI的地理分布;现代工业选址理论则强调盈利的外部性或与需求和供应链相联系的聚集程度(Krugman,1991);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强调工业内或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形成的聚集效应(Romer,1986;Sala-I-Martin,1990);一个新的理论信息成本方法认为跨国公司的管理和分支公司的设置是经济代理人针对信息成本存在理性反应的结果(Casson,1994)。
2.2 FDI区域分布实证文献综述
在对美国的FDI地点选择研究中,Coughlin(1991)从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认为区域面积、人均收入、产业聚集、劳动市场条件(工资率和失业情况等)、交通网络、税收、政府吸引FDI的消费等都是各州吸引FDI的决定因素;Friedman(1996)发现市场潜力、工资、技术劳动力(人均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工程费用、主要港口、吸引FDI的补贴等对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国的选址有重要影响;Mody和Srinivasan(1998)进一步证明吸引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相似的区域条件是低工资、低风险、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技术人才。
对中国的FDI地点选择研究中,Wei等(1999)研究表明国内贸易额、工资率、GDP增长率、R&D人员、基础设施、聚集程度、信息成本和投资刺激等因素对吸引FDI具有显著影响;Qian sun等(2002)实证研究表明区域内市场规模、聚集程度、基础设施、工业化水平、累积FDI、劳动力质量、劳动成本、科研水平、开放程度、政策风险和FDI替代物(外国证券投资)等因素在不同阶段对FDI的区域选择作用有所差别;孙俊(2002)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了FDI地点选择的因素,认为除了基础设施、劳动力质量、工资、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等变量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对该地区吸引FDI水平有着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