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与广场设计的研究(2)
2025-04-27
由此可见,广场位置选择关系到,广场是否能给周围的人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所,是集中人们活动的先决条件。
3.2 广场的可见性及交通的可接近性
广场的可见性是其被周围人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要是从家里或工作场所的附近看不到广场,相对来说也就不会经常光顾它们,而可见性高的广场会有一个大得多的服务范围。我们看看传统的意大利广场,从它们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广场与街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户外空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的视觉和行为都可以与广场空间连通、靠近,可以很自然,顺利地从街道进入广场,因此广场有了产生活动的可能性。然而某些现代的广场则不具有这一特征,如被环形公路包围的所谓街心花园,由于车辆的阻隔人们很难进入广场,虽然其中也不乏花架、坐凳、花坛等等设施,但人们往往只能“望园兴叹”。 3.3 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
这里所说的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是指广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图-底”关系,广场有明确的“图形”特征,即广场有明确的边界,Christopher Alexander把这种空间称为室外“正空间”,室外空间有明确边界的称为“负空间”,(如图1。)
Alexander认为:人们在“正空间”感到舒适而利用这些空间;人们在“负空间”感到不怎么舒适,因此这此空间无人利用。另外卡米洛·西特分析了大量的欧洲城市广场,将那些看来有人使用的生气的广场跟那些一无是处的一一加以鉴别,发现被广泛使用和被喜爱的那些广场具有两大特点。一方面它们局部围合;另一方面它们也相互开放,彼此沟通。
看来对围合的需要出于人的非常原始本能,当一个人在户外要找一个地方坐下,他不大会选择户外空间正当中一块地方去坐,他通常会找一棵树背靠在那儿。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他对公园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寻求部分围合部分开放的地方,别太开放,也别太封闭。
3.4 广场周围建筑的可接近性
建筑的可接近性是指广场边缘建筑底层的使用尽可能与广场空间发生社会关联及接触,为此,应尽可能将一些使用频率高、公用量大的项目设在广场边缘,如商业、饮食、娱乐、服务业等,达到了将人流引入广场的目的。此外,这些商业、饮食等活动均可由建筑伸至广场,形成室外咖啡座、室外餐厅和露天商场等等。
另外,也可以利用周围服务性部门使广场形成夜生活的中心。人们乐意在夜晚闲暇时出门,城镇的夜晚别有一番景色。如果夜间广场或街头行人稀落,难以提供自然监视,那么将影响人们去那里活动。Alexander认为:“要把晚间商店、娱乐场所和服务机构同旅馆、酒吧间、以及通宵达旦的餐车式饭店联结在一起,以便形成夜生活的活动中心,那里是:灯火通明、安全舒适、生动、活泼、兴高采烈。这样就可把夜里外出的游人都吸引到该城镇内寥寥可数的几个夜间活动场所去,从而增加夜间行人活动的热烈气氛。鼓励这些夜生活中心均匀分布在整个城镇。”
3.5 广场空间的层次
除了那些特意为大型公共聚会、市场而设计的广场以外,较大一些的广场应该被分成许多亚空间以鼓励使用。没有植物、街道设施或人的大型开放空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亲和力的,人们在这样场合的行为会表现为快速穿过广场或呆在广场边缘。Alexander的观察中发现:任何使人们感到舒适的地方基本上得具备:①靠背,②能看到更大的空间。他在《模式语言》中写道:“无论你在营造什么样的空间——不管这是花园、露台、街道、公园、公共户外空间,还是庭院,一定要做到的是:首先,要至少构造一个较小的空间,使它看到这个空间的内部,并构成这个空间的天然背景。其次,选好这个空间及其通路的位置,使这个空间能看到至少一个更大空间的内部。当你做完了这个工作,每一个户外空间都会有一个天然的'背景';每一个占据这个天然位置的人,背向着这个'背景',可以往外看到某个更大的远景”。
环境行为与广场设计的研究(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