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的“天人观”(2)
2025-04-29
我们祖先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人口多了,能采集、狩猎的资源开始紧张,一部分人就集体向外迁徙。约一万年前,人类已分布到全球,总人口达数千万,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发展到农耕文明,变采集为种植作物,变狩猎为饲养家禽。生产力有长足进步,约两千万年前,社会又由奴隶制进步到封建制。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水平最高的农耕文明古国。农耕文明生产力仍很低下,靠天吃饭。我国主要依仗季风,定时带来雨水,以及有限的水利灌溉系统,几千年来繁衍着1/4甚至有时达1/3的人类。人们对天是十分敬重的,一年分成24个节气,严格顺应天气变化来安排家事。
所耕能源却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樵夫砍柴,农夫收获,渔夫捕鱼,主要告光合作用耕化的生物质,来支持整个社会。对火的使用,主要是热食、取暖、放火开荒,也用来烧窑制陶,冶炼金属,煅制工具等。人们使用的动力,主要是人力与畜力,犁田时人拉、牛牵,运输也是人担、驴驮、马拉。有时也利用风能与水能,如风车、水磨、帆船等。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虽然生产力发展不快,水平不高,但在世界工业革命前夕,中国人口已达三亿多,经济总量比整个欧洲还大。农耕文明仰仗于天,敬畏自然。中国皇帝每年初始,总要到天坛之类的地方,举行祭天活动,祈求风调雨顺。而且农耕文明也创造出十分灿烂的文化。我国古代出现许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其精神遗产至今仍为全世界所崇仰。孔子被公认为全球文化巨人之首。老子的《道德经》,其译本量仅次于圣经。唐宋的名诗词,至今仍无人敢排战。
现在看来,农耕文明确实比工业文明要落后很多,所以最近,胡总书记将“工业化”列为“新四化”之首。但农耕文明的环境状况,对地球生态的友好克度,却是值得称道的。如今的老人,只要闭目回忆童年时的生态景观,就会感到有天壤之别。
“斗天”的工业文明
造就工业文明的工业革命,其始发的标志,就是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人类第一次把火改用作动力,蒸汽机使有机的化学能(木柴、煤、石油、天然气等)经过燃烧释放出热能,热能使水转为汽,汽膨胀的动能,通过推动后活塞转化为机械能。有了强大的机械能,各种机器、火车、轮船以及电气化皆成为可能。
从此,劳动由于工改为机器,动力由人力、畜力改为机械力。生产力得到几百、上千倍的发展。二百年的工业文明,使生产力呈指数的加速度发展,真是日新月异。人们不仅生产方式,连生活方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前,北京由骄子、骆驼,到人力车再到自行车王国,都还是生物原能。现在300万辆汽车,外加通向全国的高速的火车,通向全球的喷气工飞机,为上百万人提供出行的机会。生活是丰富、便捷了,能耕也出奇地增加。
人们住在高层公寓中,上下靠电梯,冷暖靠空调,外加洗衣机、电冰箱,电饭锅、电视机等各式家用电器,再加上各种塑料包装。人均年耕能量成几十倍增长。
如今发达国家,人均耗能,相当于古代500多个奴隶的体能。大量矿物燃料,是地球亿万年光合作用产物沉积、浓缩的结晶,被无止境地开采出来。如今全球,每天消费石油高达8,500万桶。每年开采石油40多亿吨,煤碳55亿吨、天然气24,000亿立方米。一方面矿物燃料储量告罄,只能维持几十年了。另一方面,有机碳燃烧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过去农耕时代,燃烧生物原能源如木柴、桔杆等,伐完又长,生长时又吸收等量的二氧化碳,使碳循环转化,平衡自净。如今把沉积上亿年的碳质能源,集中燃烧,放出之二氧化碳,植物已无法还原,使碳循环阻断。加上森林不断消失,海洋污染使海藻同从二氧化碳能力大减。这就造成碳平衡的失控,使不能自净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上升,开成温室效应。
大量耗能,不仅增加温室气体排量,使气温间接上升,不能因排去大量废热,而使气温直接上升。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是守衡的,当热能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时,由于热效应有限,总体有大量能量以废热形式,扩散于环境中。大城市耗能集中,这种废热就相当可观,形成热岛效应。比如美国西部名城洛杉机,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1970年释放的废热,等于当地所接受太阳光能的5%,热岛效应尚不太明显,到2000年时,就由5%上升到18%。热岛效应就使当地气温明显示上升。
树立新的“天人观”(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