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步骤。而思维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动机、信息、思维的品质以及主观积极性等方面都要培养,在其中应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关键词 :教学 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在教学时践中常遇到学生思维阻塞的现象,如思维的意赖性,思维的无序性,思维的单一性,思维的浅表性等等。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1]
1、 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意向品质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教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引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2]
1.1、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3]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
1.2、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
小学生对程序化的教学方法感到枯燥,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4]如,通过“学号是质数、合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的游戏,使学生形象地领悟质数和合数的区别。
2. 增加隐含信息,提高思维密度
思维是一个信息传递、接收和贮存、加工的过程。因此,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计划、有目的传递隐含信息,从而提高思维密度。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如讲授“切割线定理”时,不宜直接写出定理,引导学生证明。[3]而是首先要求学生解练习题:已知点p是圆O外一点,PT是切线,T是切点,PA是割线,点A、B是它与圆O的交点。求证:PT*PT=PA*PB,然后要求同学们进行分析,结论有什么特点?如何把这道题编成定理?这样,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便于启发学生去探索。
2.2、以内部言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育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既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通常是与语言为载体表现出来。[4]俄罗斯心理学家加离培林关于智力形成的学说提到,智力活动始源于物质活动,以语言为中介,内化为“人脑”的内部语言。[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要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从“外化”到“内化”,再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从而发展学生的内部语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1]当问题趋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也才能落到实处。[4]
参考文献
[1]、师专教育
[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