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3)

2025-04-30


  3.价值观念:集体主义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价值观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价值观念系统[5],深藏在文化的最底层,但是可以由语言等表层文化体现出来。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西文化各自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核心部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崇尚家族关系,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大家庭,和集体融为一体。在这个家庭集体中,为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人必须克制自己,遵循家庭伦理。不仅如此,还把这种家庭观念延伸到家庭以外的社会,把个人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自然地,对家庭以外的人也使用亲属称谓来称呼。与之相反,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独立自主。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意识极强,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
  显而易见,汉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上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语言特征,它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前者具有描述性,丰富、复杂,而后者具有概括性,简单、笼统。这些差异准确地映射出其背后的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统。隐蔽在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是由等级观念造成的长幼亲疏尊卑分明的中国文化,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带来的人人平等的观念孕育了英语的亲属称谓系统。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6]。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文化更是如此。如今人们摆脱了绝对化的群体取向和宗法观念的束缚,逐渐重视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人际关系趋向平等和谐。虽然主要亲属称谓语一直沿用,但它们只作为称呼而已,完全没有了中国文化中消极成分的内涵。
  
  ①参见《外语学刊》2003年第1期张德禄的“符号的系统性与语言的意义系统”一文并作了适当修改。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1.
  [3]张德禄.符号的系统性与语言的意义系统[M]//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10.
  [4]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24.
  [5]SAMOVAR,PORTER,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60.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2.   

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构建双语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