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意蕴对比(3)
2025-04-29
(二)、有关贫穷的委婉语
“众所周知,英美两国是科技和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贫富极其悬殊的国家。“Poor”在英语中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它意味着生活困苦,也表示社会地位低下。”[8](P46) 因此,必定会用许多悦耳温和的词来取代Poor。请看下面描写贫穷妇女的一段文字:
“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 Then they told me I wasn’t poor. I was needy, Then they said it was self-defeating to think of myself as needy, that I was culturally deprived. Then they told me deprived was a bad image, that I was underprivileged. Then they told me that underprivileged was overused, that I was disadvantaged. I still don’t have a dime but I have a great vocabulary!”[9](P46)
这段自述带着强烈的讽刺意味。有关当局以温和动听的委婉语竭力掩饰贫困的事实,到头来这个贫穷的年轻妇女除了得到一大堆词儿外,仍是一无所有。从这句话中可知,在金钱万能、拜金潮流盛行的西方商品社会里,贫穷为人所不耻,自然要想方设法加以掩盖。而“贫穷”经过此番乔装打扮也着实改变了人们对它的联想,人们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些许慰藉。在交际过程中,穷人用“out of pocket,in reduced circumstances”代替“no money”或说的更委婉“in difficulties”,把时常面临的失业“unemployment”形容为“lay off, get the walking ticket”,他们甚至把贫民窟说成“sub-standard housing”。除了穷人自身怕谈“poor”外,政府更忌讳贫穷,尤其是英美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美国的“官方文件”中,他们自称没有“poor people”,只有“low–income group”(低收入阶层),美国大城市里没有“slums”(贫民窟),只有“old, more-crowded areas”(旧的,居民拥挤的地区)。美国政府除了掩饰、美化“贫穷”于语言外,还付诸于行动中。他们把穷人集中到偏僻的山区,周围再修建高速公路,前来参观或路过的人不知道的还以为穷人过着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英语中会有这么多有关贫穷的委婉语,与其社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贫穷”并不像西方那样讳莫如深。在文革期间越穷的人思想觉悟越高,有钱的人被认为是资本家、土财主,还要被“割尾巴”。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这过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有认为“越穷越光荣”,还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津津乐道。自然不必忌讳“贫穷”,常见的几个书面委婉语有:“拮据”、“手头紧”、“囊中羞涩”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士不理财’的观念。千百年来,人们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形成了读书人羞于言钱的心态。”[10](P99) 读书人视钱财为粪土,诗人屈原不畏权贵、不屈贫贱,而陶渊明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们以清风亮节为荣。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有关职业的委婉语
英美人奉行“人人平等”的思想,非常注重突出自我、表现自我的性格特征,在自我介绍时也只是介绍姓名、职业,很少提及公司。所以在介绍职业时,为了免于贬损自我以及他人形象,人们常常通过美化社会地位相对卑微低下的职位及其从业人员,来上扬或拔高职业名称,进而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也可避免职称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刺激、尴尬和不快的联想。正因为如此,他们特别注重职业委婉语,比如:“garbage collector”(垃圾工人),不但表示垃圾工人社会地位低,而且还极易使人联想到肮脏不堪,臭气熏天的垃圾,这自然需要加以回避,用“sanitation engineer”(环卫工程师)来替代。“Undertaker”(焚尸工)被称为“grief-therapist”(哀伤治疗专家),“boot black”(擦皮鞋工人)美称为“footwear maintenance engineer”(鞋靴保养工程师)。地位低微的职业通过美化摇身一变而身价百倍,形象美好,“mechanic”(机修工)成了 “automobile engineer”(汽车工程师),“school-principal”(中小学校长)成了“educational engineer”(教育工程师)。这充分表现出英美国家普通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突出自我、注重能力。相反,汉语中这类职业委婉语却很少,因为中国人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民间流传的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最能体现这一点。建国以来,政府大力提倡“工作不分贵贱”、“劳动最光荣”的职业观,还提出农民最可亲、农民最可敬、农民最可爱。在这种情况下种田的也不会觉的不好意思,他们认为那是在改良土地。另一方面,人们受中华民族诚实谦逊美德的影响,不会因为自己的职业舒适清闲而夸夸其谈,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职业艰辛低下而缄口不提,这得益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汉民族的民族性格。因此,人们在言及自己的职业,常常是实话实说。如果有人故意在正式场合中夸饰自己的职业,往往会被看作“吹牛”、“虚伪”、“爱面子”而受人鄙视。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意蕴对比(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