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诊断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牛巴氏杆菌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病;发生;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也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也有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致病菌存在于病畜的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给牛的养殖造成影响。笔者结合实践工作,就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1流行病学
牛巴氏杆菌病除侵害野生反刍动物外,主要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牛,水牛易感性更高;病畜和带菌动物是该病的传染源,尤其是带菌动物,包括健康带菌和病愈后带菌。该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如水牛往往因饮用病牛饮过的水洼及抛弃病畜尸体河川的水而感染,外源性传染多经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偶尔可经皮肤黏膜的损伤或吸血虫的叮咬而传播[1]。该病常见于春、秋放牧的牛,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热带比温带地区多发,天气变化、受凉、赶运、运输后,常见散发病例,也可见较大范围的流行;病毒和霉形体的原发感染也可成为巴氏杆菌继发感染的诱因。
2临床症状
牛眼结膜充血、出血,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运动失调;死后肛门和鼻口有少量出血。病程稍长的一般在数小时至2d内死亡,主要表现为高热,反刍停止,流涎,流泪,有黏液性鼻液流出,咳嗽,呼吸困难,卧地不起,最后死亡。牛巴氏杆菌病潜伏期限1~7d,多数2~5d,病牛早期体温高达40~42℃,离群垂头站立或卧地不起,被毛粗乱,鼻镜干燥,食欲减退。根据临床症状,可将牛出败分为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3种[2]:①败血型。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心跳加快,常来不及查清病因和治疗就死亡。②水肿型。除有体温升高、不吃食、不反刍等症状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头颈、咽喉等部位发生炎性水肿,水肿还可蔓延到前胸、舌及周围组织,病牛常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常因此而窒息死亡。③肺炎型。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发生胸膜肺炎,病牛呼吸困难,伴有痛苦的咳嗽,鼻孔常有黏液脓性鼻液流出,严重病牛呼吸困难,头颈前伸,张口呼吸,肺炎型病程较长,常拖至1周以上。
3剖检变化
病牛尸体剖检时以呼吸道损害较明显,鼻窦和副鼻窦里充满黏脓性渗出物,鼻、喉、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卡他性炎症;支气管黏膜肿胀、充血、出血,附有纤维素团块;肺内有坏死灶,有结缔组织囊包围,界限明显,肺小叶间浆液浸润,纵膈和支气管淋巴结肿胀,出血;真胃黏膜出血;肠道黏膜肿胀,出血。
4诊断
4.1临床诊断
根据患病动物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资料,可初步诊断为疑似巴氏杆菌病。
4.2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无菌采集病死牛的肝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料,分别接种马丁血琼脂平板,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18~24h,长出圆形突起米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将分离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美兰染色为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经生化试验证明,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乳糖,产酸不产气;该菌不发酵乳糖、鼠李糖、麦芽糖、山梨醇。经生化试验鉴定,分离菌为牛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分离菌用环丙沙星、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丁胺卡那、罗红霉素、左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四环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罗红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具有抗药性,对其他7种药物都较敏感。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可确诊为牛巴氏杆菌病[3]。 5防治
5.1紧急预防接种
发生牛巴氏杆菌病后,对疫点、疫区的牛及易感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疫苗,防止扩散。对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每年在春、秋两季要定时注射疫苗[4]。
5.2治疗
病牛可用磺胺嘧啶钠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3d。重症病用磺胺药物的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钾,用四环素配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疗效也较好。
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5-04-29
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防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