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蚕激酶全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溶栓作用检测(2)
2025-04-27
1.2.2 目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将上述已测序的包含目的克隆的菌株接种到ALB(含氨苄青霉素50 mg/L)平板复苏,次日挑取单个转化菌菌落,接种于ALB培养液5 mL中,37 ℃培养过夜,次日取培养物按1∶100比例接种于新鲜ALB培养液中,37 ℃振荡培养至A600约1.0,加IPTG至1 mmol/L,置37 ℃诱导培养3 h,收集菌体。将菌体用PBS(pH 7.3)洗涤2次,超声处理(每次15 s,共3次),分别收集上清,将上清中加入GST fusion protein purification beads振荡30 min纯化浓缩上清中的蛋白,进行SDS-PAGE检测。同时,将浓缩纯化后的上清蛋白加凝血酶22 ℃酶切8~14 h,得到纯化的目的蛋白。
1.3 沙蚕激酶溶栓检测
1.3.1 分组及给药设计 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沙蚕激酶粗提物低剂量组(93.75 mg/kg)、中剂量组(187.50 mg/kg)、高剂量组(375.00 mg/kg),蚓激酶阳性对照组(3 750 U/kg),以上各组均十二指肠注射给药。
1.3.2 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制备 将SD大鼠用80 g/L水合氯醛按50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麻醉,背位固定,分离左侧颈外静脉和右侧颈总动脉。在三段聚乙烯管中段放入一段长6 cm的4号手术丝线,聚乙烯管内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溶液(5×104 U/L)。用聚乙烯管的一端插入左颈外静脉后,由聚乙烯管准确注入肝素生理盐水溶液(50 U/kg)抗凝,然后再将聚乙烯管的另一端插入右颈总动脉,打开动脉夹,血液从右颈总动脉流至聚乙烯管内,返回左颈外静脉,形成颈动-静脉旁路。
1.3.3 血栓湿质量的测定 制作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后,十二指肠注射给药,0.5 h后,腹主动脉取血,阻断右颈总动脉和左颈外静脉血流,迅速取下聚乙烯管,取出手术线,放在滤纸上用电子天平测定质量,以总质量减去线质量,即血栓湿质量。
1.3.4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 取9份全血与1份38 g/L枸橼酸钠溶液混合,然后立即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出无血小板血浆。取血浆0.5 mL,加9.0 mL蒸馏水,再加体积分数为0.01的醋酸溶液0.1 mL,使pH值为4.5,充分混合后,将混合液置于4 ℃冰箱内10 min,使优球蛋白沉淀,再以3 000 r/min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管倒置滤纸上吸去多余液体。加入硼砂缓冲液(pH=9)0.5 mL于离心管中,用玻璃棒搅匀约1 min。将试管置于37 ℃水浴中,2 min之后加入0.025 mol/L的CaCl2溶液0.5 mL,使其凝固,形成优球蛋白凝块,开始记录优球蛋白凝块完全溶解成水溶液的时间。
1.3.5 血浆FIB的检测 利用SINNOWA D-3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浆中FIB含量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包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重组表达载体的鉴定
采用BamHⅠ和EcoRⅠ酶切重组表达载体pGEX4T-2-沙蚕激酶基因,同时以P1和P2为引物进行PCR和酶切鉴定,在249 bp处均出现一条明显的条带,与测序结果提供的碱基数一致。见图1。
2.2 沙蚕激酶蛋白电泳检测
沙蚕激酶相对分子质量约9 000,GST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6 000,因此二者形成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5 000。图2中所示蛋白条带与之相符合,说明沙蚕激酶基因已经正常表达。 2.3 溶栓检测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沙蚕激酶粗提物可使血栓质量明显减小,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其中高剂量组作用明显强于低、中剂量组和蚓激酶阳性对照组(F=19.112,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沙蚕激酶粗提物可缩短ELT,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其中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作用明显强于蚓激酶阳性对照组(F=20.390,P<0.05);但沙蚕激酶粗提物对血浆FIB含量无明显影响(F=1.333,P>0.05)。见表1。表1 沙蚕激酶粗提物对大鼠血栓湿质量、ELT和FIB含量的影响
沙蚕激酶全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溶栓作用检测(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